板栗飘香

2024/08/29  浏览量:   作者: 倪金元  来源:罗田县老促会

金秋来了,秋风渐起,透出丝丝儿凉意。它带着几分野性,吹过大别山深处罗田县的峰峦田畈,掠过树梢,一个劲地挑逗着挂在板栗树枝头的带刺栗球,或让它们摇头晃脑,或让它们乐得笑开了嘴巴,露出乌亮亮的果实。山里人说,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板栗笑哈哈。

“打板栗啰!”山里人放开喉咙铆起劲儿喊着,声音强有力地触动着每个人的心,每颗心跳动的节律也加快了。一拨一拨的男男女女戴着草帽,拿着长长的竹竿,或挑着箩筐,或背着竹蒌,或提着竹篮,兴高采烈地向山地上栗树林走去,有人边走边情不自禁地哼起小曲:

栗树长得粗又壮呃,栗林一派好风光。

栗叶沙沙鼓着掌呃,栗球笑得露胸膛。

这里的板栗素来是群众的大宗农特产品之一,也是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打板栗像山里人采茶、采桑等活计一样,田畈里,山坡上都会情不自禁地哼上几句小曲,深蕴着山里人对丰年的期待,宣泄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农人劳作的快乐。罗田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峰峦连绵,土壤松厚,十分适合板栗生长,人工种植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且又素以产量高、品种多、色味美、营养丰富而闻名遐迩,可生食、炒食、煮食、炖鸡和排骨等,既有南方板栗的香脆,又有北方板栗的甜糯,是不可多得的南北特性兼容的产品,妙不可言,实为上苍恩赐。有一首颇流行的歌曲《罗田板栗炖鸡汤》中唱道:“远方的客人进山来,做道好菜给你尝,舀上一瓢清泉水呀,罗田板栗炖鸡汤。”罗田板栗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县板栗面积达96万亩,年产量4400万公斤,综合产值10亿多元,是名副其实的“板栗之乡”。

此时,乡亲们剥去栗壳,露出黄灿灿的栗米,炊烟袅袅升起,饭里便有了板栗的香甜味儿,这味儿弥漫在村舍之间,让千万年的美味绵延不绝。在集镇、县城的街边小店里,糖炒板栗也挺诱人,人们买上一袋,边走边吃,生活的闲适与温馨弥漫心窝,说不出的惬意。

罗田所产的板栗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老家蕲春县离罗田只有100多里,他曾多次来罗田山区采药,对板栗情有独钟,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栗果(仁)能“补肾、益气、厚肠胃。”相传,北宋文豪苏轼的亲弟、文学家苏辙患腰酸腿软,体力虚弱,乃至无法走路。后来,罗田山里一位读书老翁托人带信给贬谪黄州的苏轼,让他转告苏辙坚持吃罗田产的板栗,还特意捎去一些,果然,苏辙的病渐渐好了,且能行走自如。苏辙大发感慨写道:“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传良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千百年来,板栗树与山里人相依相存。人不负人,树决不负人。丰年,板栗丰富调剂饮食,增加收入;歉岁,给人填肚子,救过山里人的命,故有“铁杆庄稼”、“感恩树”之称。在血与火交织的革命战争年代,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徐海东、王树声等开国将帅和老一辈革命家,曾率部转战罗田崇山峻岭之间,由于这里山多田少,粮食产量极为有限,山里群众宁可自己挨饿,想方设法将板栗送给革命队伍,书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记得,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粮食太紧,山区一些粮站索性用一斤板栗顶3斤稻谷。在悠悠岁月中,它注定是尤物、是上品。

时下,踏着乡村全面振兴的铿锵鼓点,山区板栗产业迎来了新发展。科技网络覆盖到乡、村、户,栽培规模化、加工链条化、营销市场化、产业文旅化全面实施,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东南亚、澳、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栗农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享受到了板栗产业新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板栗文化蓬勃兴起,歌曲、地方戏曲、民间小调、绘画、剪纸、摄影和影视等相得益彰,罗田板栗更是香飘四方,韵味悠长。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板栗熟了,山里人总会惦记离乡在外的游子。这时,邮局和各快递点格外忙了,大多数人家少则几斤,多则10斤以上,让快递送到远在外地参军、求学、工作、打工等子弟和亲朋好友手中,让他们亲口尝尝家乡新鲜板栗。游子们吃在嘴里,甜在心中,这是家乡的味道、乡愁的味道啊!

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