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萩粑香飘四方

2024/03/29  浏览量:   作者: 倪金元  来源:罗田县老促会

3月下旬的一天,春风和畅,阳光明媚,罗田县老促会会长罗玉春一行来到匡河镇晋生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芳野如故食品加工车间参观。过了一会,车间主任托出一盘烤熟的软萩粑请大家品尝。盛情难却哩,每人只好拿起一个微绿焦黄的软萩粑吃起来。咬上一口,表面酥脆,慢慢咀嚼下去,只觉香中带甜,甜中带糯,清香糯润,妙不可言。吃完后,罗会长感慨道,好多年未吃到这纯正香甜的软萩粑了,找到了“小时候的味道”,品味到浓浓的乡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有一方味。软萩是大别山腹地罗田山区独特乡土资源孕育的地域植物。每年惊蛰节一到,阵阵春雷就像吹响了万物复苏的号角,阳光明媚,雨水充足,草木萌动,鸟鸣虫唱,万物生长,自然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在罗田山乡广布的山冲、平畈的稻田里,一棵棵软萩就探头探脑出来了,开始生长,每小棵绿中透白,嫩嫩的叶儿上长着一层雪白的绒毛,便得原本嫩绿的叶片显得纤尘不染的柔美,并散发出微微清香,醉人心脾,稻田中的泥土湿润润的,水气氤氲,软萩带毛绒的叶片上便吸收了湿漉漉的水汽,并凝结成小水珠,晶莹透亮,欲落未落,使绿莹莹的软萩格外娇羞可爱。

待到农妇三五相邀,手挎竹蓝,走进稻田,一边说笑,一边采掐软萩。这可是件慢细活儿,快不得,也慢不得,要有足够的耐心。快了,容易将稻茬青草杂物或泥土带进竹蓝,慢了,老半天只有一小捧。因软萩不是整棵能食用,而是要采掐上端嫩茎和几片叶子。这样做出的软萩粑才鲜爽可口,回味绵长。

采掐的新鲜软萩拿回家后,主妇们将其倒进清澈的水中漂洗,剔除杂物和泥土沙,反复三至四次后,再捞出放进箥箕中滤干水后备用。

在边漂洗软萩时,主妇们又将上好的糯米淘洗干净,用水浸一天多时间,水中还要放一把镰刀或旧菜刀。糯米浸泡好后再滤干水,用石碓舂粉。大多由年轻媳妇舂碓,年迈的婆婆筛粉,糯米粉又白又细,再留一少部分在碓臼里,将清洗晾干的软萩倒入一起舂碎,形成软绵绵的软萩与糯米粉混合的泥团。

接着,主妇们将清香软萩糯米泥团拿回家,用温水将其稀释成湿泥状,再按比例倒入糯米粉一起揉合,越揉越软,泛着浅浅的青绿色,十分好看。这时,手巧的主妇扯下一砣,稍稍捏成“窝”状,把黑芝麻拌糖、红绿豆沙、葱花炒蛋、腌菜腊肉丁等不同的馅,塞进“窝”里,又将“窝”口捏拢,双手合掌轻轻按平,顺势放在烧热的铁窝里烙熟。有时,包馅做粑的、烧火的,放学的小孩子急不可待要吃软萩粑的,你一言,我一语,使得农家小屋十分热闹。

山里人过花朝节,吃软萩粑,像过端午节吃粽子一样,千百年来在罗田山乡绵延不绝。主妇们用尽心思,各显身手,将做好的各种花色的软萩粑,拿出一部分相互送给左邻右舍,互相评品,谁都怕比输了,称得上是一件做软萩粑的“赛事”哩。

与此同时,还有一种重要礼仪是,让家里正在走读小学的伢儿,带上七、八个不等的软萩粑给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品尝。这是山乡数百年一直流传下来的风俗,饱含了乡亲们尊师重教的一片深情,老师们边深解其意,一般也不推辞,欣然接受。改革开放后,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大多数青壮年男女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年纪大了,体力不济,加上并校到城镇,农村学生住校,给老师送软萩粑的风俗逐渐消失了。

近些年来,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向往回归自然,吃天然绿色保健食品风气逐渐提高,“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软萩粑一下子“俏”了起来。于是,罗田乡村一些专业合作社抓住时机,广泛发动群众采掐软萩,建立加工作坊,生产各种特色馅的软萩粑,利用真空包装保鲜,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一些远离家乡的罗田人通过网络重温家乡的风味。这样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年年软萩泛绿,岁岁软萩粑飘香。花朝佳节前后,产自罗田山区满口余香的软萩粑端上越来越多家庭的餐桌。


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