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古村焕新颜

——罗田县凤山镇晒谷石村纪行

2023/09/21  浏览量:   作者: 倪金元  

白露时节,秋高气爽。

罗田县老促会一行,驱车越过碧波微漾、风景秀丽的凤凰关水库大坝,向北沿着一条七弯八拐飘带似的盘山公路,来到了崇山峻岭中的晒谷石村。放眼望去,群山绵延,翠浪吞野,林木葱茏,生机盎然。村党支部书记徐艳明告诉我们,全村78个自然村落,天女散花般分布在山山岭岭之间,共有9个村民小组,289户,922人。全村版图面积10635亩,山林面积6689亩,耕地面积1123亩,是典型的高山区村、库区村,又是有名的红色村。

从村部向上前行5公里许,我们来到了两山相夹的一个小山冲,层层梯田里的稻谷泛黄,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曳,丰收在望。稻田北面靠山脚有一条深深的水沟,宽约2至3米,自山冲顶部顺势而下,蜿蜒向前延伸。徐书记告诉我们,这条看似不起眼的水沟,过去曾是一条河,在2500多年前是楚国与吴国的界河,称为吴楚河,明代嘉靖年间,河边立有一座石碑,镌刻“吴楚界河”,可惜在上世纪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当时生产大队移走做了石岸脚基。此外,界碑不远处还建有一座吴楚庙,后因年久风雨剥蚀而坍塌,如今又在原址上建了一座土地庙。南宋时期,这里又是南宋与金国的分界线,抗金名将岳飞率部在这一带与金军激战,在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下,痛击金军,大获全胜。听了这些,想不到这个深山中的小村,历史竟如此邈远厚重,让我们惊叹感慨不已。此刻,秋风吹拂,树叶哗哗作响,仿佛是从时间深处传来的历史重音。

离开这里,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一处山坡,一块有面积近两亩的裸露石板映入眼帘,又让我们惊奇。徐书记说,这块石板像是老天赐给山村群众的晒谷场,晒谷石村的名称由此起源。同时,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又是红军和新四军的晒衣石,俗称“ 红军石”,旁边有棵高大古青冈栗树,因红军常在树下休息或开会,因而称为“红军树”。1926年10月至1927年5月,罗田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匡河、石桥铺及晒谷石一带纷纷成立了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一切权力归农会!”晒谷石村的贫苦农民成为农运中的中坚力量。1931年9年月开始,匡河、石桥铺、晒谷石一带在中共英山中心县委的领导下,成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晒谷石一带贫苦农民的生存状况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一批农民子弟纷纷加入了苏维埃政府的农民自卫军,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红十一军、红四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曾在这里战斗过,得到了晒谷石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尤其是1934年至1936年的三年艰苦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在军政委高敬亭的率领下,与数倍于红军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民团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危急关头,红军队伍常来有利于隐蔽的晒谷石村休整,群众主动照顾伤病员,遇到敌人搜捕时,又将伤员送到山洞等处躲藏。粮食奇缺,群众就送板栗、柿子、柿干给红军充饥,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1946年6月至1947年7月,鄂东独立二旅在张体学、吴诚忠的率领下,为掩护中原主力部队突围,坚持在大别山开展游击战,也常到晒谷石村休整,得了群众的大力帮助。其间,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后,群众找一处隐蔽处埋葬,每年都有群众去扫墓。晒谷石村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质朴、厚道、正直的山民是英雄的群体,为大别山精神的孕育贡献了力量。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历久弥新。拥有红色情怀的晒谷石村,打好特色产业牌,走好乡村振兴路,构建乡村振兴新局面。他们充分利用山高梯田泉水灌溉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的种植。由于生长期较长,不打农药,稻米质量优,口感好,稻谷供不应求,价格高于预期,效益可观,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去年,全村种植优质稻520亩,产量50余万斤,产值近90万元。该村山高林密,气候温润,土质优良,为发展板栗、甜柿、天麻、茯苓等林特产和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村两委带领群众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科技网络覆盖到村民小组和各户,形成了栽植规模化、营销市场化的良性循环,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与此同时,黄牛、黑山羊、优良鸡的饲养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村民胡华良养优质黄牛16头,年收入10多万元。

优化人居环境,让“家园”变“花园”,是全村群众的共同愿望。村两委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以“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清清爽爽”为目标,全员发动,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定”、“自己的活自己干”、“自己的塆落自己建”,实现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愿意做”到“乐意做”的转变,经过系列整治,既扮靓了塆落,又美化了庭院。有的庭院窗前有花。院内有果,叶绿花香……一幅幅静美怡人的和美图徐徐展开。如今的晒谷石村,厚重的红色文化与秀丽的田山村风光相辉映,如诗如画,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