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那条父子路

2022/07/21  浏览量:     

老家在湖北省英山西北边陲的大山里,叫父子岭。

一道岭,缘何弥漫了人间亲缘的灵气?

说是昔时,父子岭方圆数十里的黑森林,是鄂皖贸易、交通的一道捷径。家乡这段地广人稀,时有强人出没。岭北有条沟,叫送命沟,设有黑店,过往客商常被抢得货尽囊空,甚至丢掉性命。岭上有对勤劳善良的父子,为了保护过往客商的安全,便绕开险道,另辟蹊径。他们好不容易把路修到了岭头,却先后殉难。后人为纪念父子俩的功德,就把这里称为“父子岭”。

一个壮美的故事,仿佛岭上常年轻曼的雾霭,摇曳着山里人的梦乡。小时候,我看见父辈们总是肩挑背驮,把山里的特产,送到十几里外的小镇上,兑换成日用品,打发着山里无油冇盐的清淡日子。一个来回,往往是两头不见天日。因为羊肠路远,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人,很少走出山外看世界,许多妇女一生都没有走出村头边。

上世纪70年代,我和村里的几个伙伴,到山外的镇上读中学,每次放假回家,趟了大河过小河,走了“送命沟”,又攀“枫树岭”,爬到“眼泪坳”,往往天也黑了,肚子也饿了,大家就把肩上的行李,狠狠掼在地上,随之倒下饥乏的身子,软软地躺在草地上,看暮云四合,炊烟袅起。这个时候都发誓:要好好读书,走出这个鬼地方,等我们出息发达了,一定要修一条能跑汽车的大道通岭上。后来,我们真的走出了大山。当初那些幼稚的想法和诺言,虽然难以兑现,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父老乡亲开山拓路的斗志。

历史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大山,山里人盼富奔富的愿望和激情像山洪一样迸发出来。“要致富先修路”,变成了父老乡亲们开山劈路的共识和行动。他们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年复一年、含辛茹苦,奋战在开山辟路会战中,一到农闲就吃住在工地,无论风霜雨雪都挡不住他们开路的脚步。那时候,父母都健在,是修路的好劳力,我回家的次数也格外频繁。因为村里实行“按人头包路段、甩死砣子”的法子,每户多则修数丈,少则填个垱,以工代赈,一个也不能少。父母总是五更造饭上工、披星戴月回屋将歇。我也要抽空回去,为父母分担一些修路的劳苦......

如今,父母都去世了,老屋也在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中,化为废墟。但是,一到节假日,觉得没有去处的时候,岭上的那条路,就像一根牵魂的线索,总把我拉回岭上。走在越来越宽阔、坚固的盘山公路上,看到奔忙如梭掠过的各种车辆,望着公路两旁鳞次栉比新起的农舍,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惊喜和自豪。路上,碰到的熟人告诉我:父子岭上那6个偏僻的自然村,如今不仅村村、湾湾通了公路,而且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讯。农户普遍建起了新房子,或是改造了旧房子。村村为五保户、贫困户建起了统一徽派风格的安置房。因为路通,就什么都通了,像原来那丰富的农特产品运不出去,变不了钱,现在都成了金和宝,连那漫山遍野的芒草、山果、山药,也成为商贩们的抢手货。因为路通,岭上的集体企业和个体种植、养殖业都发展壮大起来。尤以岭下的神峰山庄,最为火爆、出名。有个叫闻彬军的青年,2014年回乡创业,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奋斗,把岭上岭下的山水,打造成了一个生态循环农业观光园,推出了大别山特有的“粮、菜、肉、油全程可控”产业链。山间公路也再次拓宽、刷新,变成了一条美丽、壮观的“彩虹路”。每天从武汉、安徽、南京等大中城市,前来旅游、购物的顾客,总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的一派兴荣景象。原生态的绿色食品,还网销到海内外数不清楚的地方。2018年,有家权威电影制片厂,为展现改革开放40周年南方农村的巨大变化,把神峰山庄作为拍摄基地,以闻彬军为原型,讲述新时代农民在党的政策感召下回乡创业,扶贫扶志,改变家乡面貌的动人故事,精心打造了一部《西河十八湾》影视大片,爆红了祖国大地。

时代的传奇,刷新了古老的传说。哦,故乡那条父子路,原是我生命的全部,也是心底最疼最柔软的一处!虽然再也回不到当初的那条路了。而家乡的巨变,足以让我一个花甲人的心灵,变得更加青葱、灵动。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中,有我最好的归宿和寄托。

(作者:郑烈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