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善意的谎言

2021/11/26  浏览量:   作者:石雪峰  

  说起谎言,《狼来了》的故事算是比较典型的了,人们之所以痛恨故事中的那个撒谎少年,是因为少年给出的谎言是恶意的,它麻痹了人们,最终让人们更有他自己遭受了狼灾。但是并不是所有谎言都是恶意有害的,有些谎言从出发点开始便充满善意,于人有益无害,如《望梅止渴》就极大鼓舞了军队士气。还有在危难时刻,善意的谎言能起到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由此说来,善意的谎言不应被视作丑恶,它是一种策略,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正能量,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因此说,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不要刻意排斥善意的谎言,善意的谎言还是需要的,因为它有市场。

  上世纪末至今,有一则《半字之师》的故事流传很广,道是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中共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为毛泽东修改《七律·到韶山》一诗,当头一句“别梦依稀咒逝川”,原诗“咒”为“哭”,梅白认为对逝去的黑暗岁月应该咒诅,而不是哭泣。因此改了半个字,即将“哭”字下面的“犬”改为“几”,由哭到咒,诗意大变。毛泽东肯定改得好,还风趣地称其为“半字之师”。正当各种媒体风传《半字之师》之际,一位既熟悉毛泽东又熟悉梅白的重量级人物著文,指出此乃无稽之谈,将梅批得狗血淋头。作者甚至在文章中叫板:“……如果他有勇气,就由他自己作出说明吧。”此文在《炎黄春秋》杂志刊出后,梅白没有反驳。无情批评梅的正是梅昔时的老领导。

  这故事有或无,很难说,因为当时毛泽东已逝世十多年了,除了他老人家外,谁能说得清楚?还有一则与这一故事有关联的故事,也存在天壤之别的争议。故事说,毛泽东视察湖北孝感时接见全国勤俭持家、勤俭办社模范晏桃香,可晏桃香因隔夜打了一个晚上夜工,有点感冒,当着毛泽东的面打了一个很响的喷嚏。晏桃香打喷嚏,这事有没有?陪同毛泽东视察的省委主要领导人十分肯定地说没有,而当时在场的梅白说有,孝感党史办和地方志的史料上至今确切地记载说有。又有争论,谁说得清楚?看来也只有当事人能给出结论,而当事人毛泽东和宴桃香都已千古。因而此案也成了悬案。

  风波已过去三十多年,在专家大量著文否定否定再否定《半字之师》的同时,这个故事在神州大地已家喻户晓了,听者无不认为这是一则千古绝唱,是一个不耻下问的精典故事,非常有教育意义。这是对“不耻下问”和“精雕细刻”两个成语的最生动的注释,不必究其真假,即便是假的,人们也乐意接受它,传播它。君不见,这个故事至今还端端正正地挂在网上,且在民间流传十分广泛,百姓为此津津乐道,甚至一段时间还编进小学教材。反观那些考证专家们的文章(证实梅白没有为毛泽东改诗),反而显得很是苍白,甚至令人生厌。为什么?认真分析,不难得出结论:百姓崇拜伟大领袖毛泽东,从而相信《半字之师》就是真的,即便是谎言,也是善意的谎言,有万益而无一害。

  《半字之师》的重要教育意义在于,故事表现了伟人毛泽东的无比谦逊和无比亲和。与伟大领袖毛泽东比较起来,梅白这一级的干部也就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还有那个农家妇女宴桃香,那是地地道道的群众一分子。人民领袖经常和这些人在一起,十分谦逊地相处,不摆任何官架子,与其接触的人民群众会从中感受到多么大的幸福和多么大的鼓舞啊。领袖的这种敏而好学所产生的无比的亲和力,又可转换成无限的凝聚力,能从群众中得到几多对革命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中国革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法宝。毛主泽东的伟大谦逊还体现在他勇于向常人请教的严谨学风上。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说他的诗词是唐宋以来我国格律诗词的又一座高峰名符其实。毛泽东的卓越的诗词成就不是凭空得来的,是他千锤万磨、汲取众长的结晶。他的严谨学风和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对后世将会起到无与伦比的示范作用,而这一示范通过《半字之师》这个故事得到永续的流传。

  所以说,即便《半字之师》是谎言,也是善意的谎言,是大有裨益的谎言。建议不仅不要将这个故事从教材中删去,还应在《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修订时,将其作为一个新条目收进去。这不仅可以警醒人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三人行,必有我师。更能启示广大文字工作者:文章不厌百回改,连伟大领袖毛泽东这样的大手笔都虚心请人修改诗文,真诚称人为“半字之师”,何况后世我们这些初涉瀚海的绒毛鸭子们呢?还有绒毛鸭子们的稚嫩之作、涂鸦之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