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老区精神 建设美丽乡村

2023/11/16  浏览量:   作者:英山县老促会  

英山县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也是全国著名的红色苏区、一类老区县。近年来,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黄冈老区精神,以强县工程为抓手,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英山县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荣誉称号。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不断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步伐,让黄冈老区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一、红色引领,坚定信念兴乡村。历史脚步永不停歇,老区精神历久弥新。建设美丽乡村是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有力抓手,也是改善人居环境、改变农村面貌的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深刻感受到,建设美丽乡村,加快老区发展,必须有精神动力。这个精神动力就是“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黄冈老区精神,这是革命老区血脉永续的红色基因,也是老区人民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在县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县委、县政府绘就“山水为屏、田园入画、村庄为景、四季如诗”的美丽乡村建设画卷。要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为此,我们坚持红色引领,传承老区精神,坚定革命必胜事业必成的信念和信心。一是引导老区人民铁心向党、紧跟党走。铁心向党,对党忠诚,是老区精神的政治灵魂。党有号召,老区有行动,是老区人民最本质的特征。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我们采取专题学习、会议宣传、到红色地标接受教育熏陶等形式,引导人民群众从老区精神中汲取丰富滋养,用忠诚于党、紧跟党走的信念信心作支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二是引导老区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整山治水,建设美丽乡村,会有很多的“深水区”“暗礁区”,面临的风险和考验也不比过去革命战争年代少。我们坚持用老区精神引导人民群众,以勇于创新突破的锐气推动发展,以奋勇争先的姿态推进建设。对不符合实际、影响工作、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坛坛罐罐,坚决打破铲除,不断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不断焕发老区人民开拓创新的激情和动力,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书写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篇章。三是引导老区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艰苦奋斗是老区人民的传统美德和传家宝,无私奉献是镌刻在老区人民身上的鲜明印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路上,由于资源禀赋、区域条件和发展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必遇艰难险阻、必受痛苦磨难,要跨越更多的“雪山”“草地”,攻克更多的“娄山关”“腊子口”。我们坚持引导老区人民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坚决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自我加压、砥砺前行地奋斗,刚健勇毅、慎始如终地打拼,坚定不移、始志不渝地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踔厉奋发,不胜不休。

二、凝聚力量,群策群力建乡村。紧紧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是黄冈老区精神的重要法宝。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通过多种方式传承老区精神,激发群众热情,凝聚起老区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一是尊重群众订规划。我们坚持“乡村建设是为群众而建”的理念,谋划思路向群众问计,制订规划向群众请教,由群众出“点子”,把群众的聪明才智汇聚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老百姓、村支书、联村干部以及乡贤村庄规划设计“第一人”作用,让他们参与乡村规划全过程,出谋划策、集思广益,使乡村规划更具“乡土味”,确保规划可落地、可运行、可持续。目前,全县已编制村庄规划180个,所有规划编制都做到了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杨柳湾镇锣响坳村采取党支部主导、党员代表主责、群众主体、乡贤主引、专家主创“五方共谋”模式,引导村民群众唱主角,让群众的金点子跃然纸上,形成山、水、茶、路、房合理布局的和美乡村建设规划。如今,“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规划由梦境变为现实,昔日的贫困村碟变为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发展进步村、全县乡村振兴示范村。二是带领群众搞建设。我们加强政策宣传,让中央支持老区发展的好政策为群众所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引导群众坚定对老区建设前景的信心。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加快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我们动员和组织群众推行示范区、示范村、示范组“三级联创”模式,县级层面确定乡村振兴示范区12个、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11个,各乡镇在片区村、重点示范村之外确定2个示范村、每个示范村确定1个示范湾组,梯次创建乡村建设示范样板,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推动全县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目前,全县示范建设加快推进,九龙湾乡村振兴示范区、孔家坊产业融合示范区已初具规模,打造出梦里水乡千斤坪村、红色记忆陶家河村、毕昇传奇伍桂墩村等一批美丽乡村样板。三是发动群众留乡愁。我们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总体要求,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千村一面”,尽量保留山水原生态,保护好传统村落,守护好老屋古树,留住乡愁乡情的寄托,绘就“一户一个景,一塆一幅画,一村一座城”的美丽乡村图景。我们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建景观,一村一韵留乡愁。南河镇付家坊村在开展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等小项目建设中,尊重群众意愿,引导群众参与,就地下河采检鹅卵石铺设步行小径,将群众捐献出来的石磨、石滚等老物件,嵌入小景观中.......如今,碧树环绕屋舍,小桥流水人家,几处池塘碧波荡漾,水车依呀转动,乡愁浓浓,乡韵十足。草盘地镇伍桂墩村按照“一步一景,处处公园”的理念,沿街安放老石磙10个、老磨盘20个、旧时石鼓12个 ,安装仿古路灯50余盏,建设仿古栏杆50余米,建设景观亭1座,设置碓屋1座、石磨1个,古朴自然,风雅美观。在毕昇老街的提档升级过程中,村民捐赠景观石4个,石鼓、石磨、石墩等老物件30多件, “变废为宝”,留住了乡愁。

三、红绿融合,发展产业富乡村。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让农民群众有事干,有钱赚,依托产业有稳定的收入,美丽乡村建设才有持久活力,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乡村振兴。为此,我们始终抓牢红色这根主线,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养分和智慧,以老区精神激发绿色发展动力,打红色牌,走绿色路,建设药材、茶叶等绿色支柱产业,让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红色更鲜艳、绿色更迷人”的良好态势。一是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是革命老区弘扬老区精神、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我们以红色遗址开发和建设为主线,大力发展红色经济,将红色资源转变为“红火产业”。雷家店镇蔡家畈村是英山第一个党支部、第一支农民武装、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诞生地,“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该村先后建成了萧伯唐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园、红色村史馆、红军餐厅等,现已开发红军饭、红军菜、红色购物等项目,带动集体增收和群众就业,取得良好成效。红色引领,延伸链条,多元开发,融合发展是我县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主要特色。长征文化教育基地不仅带动周边大垴寨、将军山、四棵枫等9个村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地处基地的大别山革命历史文化陈列馆、红军长征精神体验园,2022年接待学习培训党员干部15万余人,红色综合收入680万元,实现周边村民就近就业和增收致富,被省直机关工委列为“省直机关党员培训基地”之一,被中国老促会授予“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投资2.58亿元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已于11月1日开园迎宾。修旧如旧,郁氏宗祠、安家老屋等红色遗址再现革命岁月风貌。旧貌新颜,陶家河、英太寨等村建筑“穿衣戴帽”,统一徽派风格,突显新时代新风貌。随着项目的建成运营,英山红色资源将得到全面激活,红色经济发展将更上层楼,更加辉煌。二是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绿色支柱产业深度契合。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坚持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铸“红色”之魂,塑“绿色”之形,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禀赋,突出“强茶、扩药、增菜”特色,大力发展茶叶、中药材等绿色支柱产业,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呈现出“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喜人景象。一片叶子成为黄金叶,一处茶园成为绿色银行。大别山茶叶谷乡村振兴示范片以杨柳湾镇烂柴河村为中心,覆盖周边13个行政村,现有无公害标准化茶园19370亩。近年来,烂柴河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彩虹公路贯穿茶叶谷,谷内还建成了大别山茶产业体验中心、双河堰、亲水步游道、听泉文化长廊、彩虹桥、聚贤亭、大茶壶、鱼鳞堰、悟廉亭、七仙坪、鹿鸣轩文化活动广场等多个景点。单纯的茶园,已蝶变成一步一景的公园,茶旅产业日趋成熟,茶叶谷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如今,英山茶园集采茶、观光、科研、康养于一体,有 “全国采茶芬芳地——最佳采茶旅游目的地”“湖北十大醉美园”之称。全县茶园面积超过26万亩,染绿一方山水,富裕一县百姓,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据统计,全县现已建成“国家森林乡村”5个、“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69个,森林覆盖率达到68.17%,绿色已成为英山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三是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产业广泛融合。我们围绕“打造华中文旅康养核心区”“争当华中全域旅游排头兵”目标,坚持全域谋划、全域开发思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规划“特色民宿”,以融合为理念,突出融红色之魂、融产业之力、融生态之美,做好“文旅+”文章。方家咀乡千斤坪村是鸡鸣河会议所在地,徐向前元帅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鸡鸣河会议旧址”亲笔题字。该村整合各类资金4400万元,已建成红四军鸡鸣河会议旧址纪念馆,形成了纪念碑、冲锋号、胜利之火三个标志性建筑,融合九龙岛旅游资源,结合千斤坪蓝莓产业,实现红+绿+旅互动,建成南部水乡生态旅游带精品打卡点,2022年接待游客和参观者达到12万余人。陶家河乡胡家湾村在红二十五军牛背脊骨战场遗址处建成红二十五军牛背脊骨战斗无名烈士纪念碑、无名烈士墓群、战场遗迹保护标识、红军之家饭店等,年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据县文旅局介绍,全县有36个村建设红色美丽村庄,发展红色经济,形成以红绿融合、农旅融合为主要特色,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四、以红铸魂,共建共享治乡村。外塑乡村美,内铸乡村魂。美丽乡村建成后,我们坚持以老区精神为引领,以文明乡风为支撑,提升村民文明素质,让人居环境持续美下去,让美丽乡村不断靓起来。一是培根铸魂,加强治理。我们坚持用习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在论述为指导,用老区精神培根铸魂,以红色文化引领党支部阵地、能力、规范建设,选配、培养一批过得硬、能带富、善治理的“双强”型带头人及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式人才,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和乡土人才队伍,为乡村治理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注重发挥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红白喜事会等作用,听取乡贤及本籍外出创业能人意见,让农民以主人翁姿态当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推动基层工作共谋共建、共管共荣,为乡村“治理有效”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创新方式,改善治理。为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我们探索创办爱心超市,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草盘地镇伍桂墩村在村部开设爱心超市,实行积分制,成立民主评估小组,对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孝老爱亲、环境整治、遵纪守法、邻里和睦、移风易俗、见义勇为等方面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转换为乡风文明积分,通过以积分兑换牙膏、洗衣粉等日用品的方式,激励群众除陋习、讲文明、转乡风。村党支部书记刘水生高兴地说:“要倡导什么,要禁止什么,都可以用积分进行引导。真善美与积分实物找到了契合点,基层治理有了很好的抓手,群众都叫好”。中国红十字总会博爱家园项目援建的红山镇乌云山村“博爱食堂”,采取政府筹一点、社会捐一点、村里贴一点、个人出一点“四个一”新理念和“时间银行”新模式,托起空巢留守老人的幸福生活。其工作经验被国家发改委《改革内参》刊发推介。三是培育新风,提升治理。我们充分利用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场所,丰富文化生活。开办乡风文明大讲堂,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致富之星”等系列评选活动,引导村民明大德,讲公德、严私德。建立完善村规民约等制度,传承优秀家风家训家礼,发挥乡贤道德感召力量,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风气。开展“最美垸落”、星级党员、五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激励群众当好“管家”,管好环境卫生、邻里纠纷等日常身边小事,充分发挥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乡村面貌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全域美”。2022年度,全县实施垃圾分类的自然村占比达40.4%,有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农房占比达80.1%,村庄整洁度评分6.9分,相关指标数值走在全省前列。

我县传承老区精神,建设美丽乡村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要求比,与兄弟县市比,与人民群众的期待比,仍存在差距和不足。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革命老区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借这次全市老促会系统“黄冈老区精神的践行与弘扬”研讨交流会东风,不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扎实推进新时代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执笔 胡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