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精神激励下罗田新乡贤群体浅析

2023/11/09  浏览量:   作者:罗田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罗田县,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森林密布,池塘镜照,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烽烟迭起,干戈不息。在革命战争年代,罗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早建立地方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县人民在长期的革命中,同其它老区一样,形成了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如一座耸立的精神高峰,老区精神丰满而厚重,生动而鲜活,是党和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这种精神,是革命斗争年代的制胜法宝,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激励和引领作用,在新时代仍然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哺育、滋养了一代代罗田儿女。

近十几年来,罗田县涌现出了新的乡贤群体,他们可以说是老区精神滋养出的新一代罗田优秀儿女的代表。

这些新的乡贤,回乡前在外为官、为律师、从教、从医、从军、经商等,基本实现了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阅尽繁荣归来家乡,发挥余热,建设家乡,报效桑梓,让人生下半场活得更纯粹,让晚年“满目青山夕照明”。同时,他们有经验、有能力,退休或离职前摸爬滚打多年,德才见识出类拔萃,可担起引领发展、传承文化、倡导文明乡风、健全治理机制等各方面的工作。他们还有丰富资源与人脉,可推动社会资本、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等进入乡村,全方位激活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在这些新乡贤中,徐志新、丁汗平、朱三定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徐志新,现年54岁,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塆村人,离职返乡前是北京地平线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任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2010年,他毅然放弃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大城市生活,不忘初心,回报乡亲,返乡创业勇担当,带领群众奔富路。他首先将党组织关系转到村里,以表明回乡创业的决心。经过13年的努力奋斗,将昔日穷、乱、差的贫困落后的老区村,蝶变为如今风光秀美、生机盎然,游客络绎不绝,村富民强的美丽新村。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是10年前的10倍,先后荣获湖北省产业致富先进集体、湖北省“万企兴万村”先进民营企业等多项殊荣,2019年入选世界旅游减贫优秀案例。2016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亲临燕窝塆村视察,对该村发展产业、实现共同致富的路子给予了充分肯定。徐志新多次被评为县、市、省先进个人,并当选为湖北省人大代表。

丁汗平,现年76岁,罗田县三里畈镇新铺村苍葭冲人。退休前,历任乡长、乡党委书记、县统计局局长。2007年,丁汗平退休后,主动放弃闲适生活,回到生育自己的苍葭冲这个小山村,开启了助推乡村振兴之旅。春去秋来,叶荣叶落,转眼16年过去了,苍葭冲这个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老村落,蝶变为“荆楚家学第一村”、“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国家住建部选定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丁汗平先后被评为“湖北好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朱三定,现年68岁,共产党员,罗田县九资河镇河西畈村水口塆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学高级教师。2015年退休后,多次放弃私立学校高薪聘请,毅然回到家乡带领群众美化村庄,自筹款筹劳,不等不靠,拆除了牛栏、猪圈、旱厕和乱搭乱建的房屋木棚,拓宽硬化了进塆道路,新建了停车场、景观绿化带、旅游公厕以及排污管网,全塆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成为一处旅游景点。在此基础上,朱三定带领群众修建水口庄园旅游酒店,鼓励群众办农宿、建农家乐,利用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群众腰包逐步鼓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朱三定也多次受到镇、县、市表彰。

“少小离家老大回”。在这些乡贤身上,固然有自古以来“告老还乡”落叶归根的故土情结,但在当下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多元生活碰撞的社会里,要做好一名现代化版的“告老还乡”者,显然需要更坚实的思想基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细细梳理和分析,他们身上彰显出这些特征。

爱党信党,理想信念坚定。他们都出生成长在革命老区,从记事时起,读红书、唱红歌、听红色故事、参观红色遗址遗迹,瞻仰革命烈士陵园和革命历史展馆等,在他们的心灵中早早播下了红色的种子。他们出身贫苦农家,从小就受到家长“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全靠毛主席”的红色家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改革开放后,他们赶上了好时机,加之目光远大,勤奋务实,个人和家庭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党的政策好,国家发展好,家庭政治社会地位和个人才能好的理念更加执著。这一切,使他们更加信党爱党,理想信念坚决不移。同时,也形成了淳朴厚实、负重前行、无怨无悔的品格,对待工作、对待人生进取和现实农村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展示出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强大的意志力量。

热爱劳动斗志顽强。他们从小就看到父母和村里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辛勤劳作,自己初成人时就参加田间劳动,读书时放农忙假,暑寒假也帮助父母或队里干活,小小年纪也挥洒汗水,深切体验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蕴,因而从小就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创造财富,幸福要靠奋斗。他们崇尚劳动,对每位劳动者充满敬意。丁汗平说,当看到耄耋之年的袁隆平一次又一次走进稻田,看到农村70多和80多岁的老人还在田畈里劳作,眼睛都湿润了。我今年76岁了,只要身体允许,我将干到86岁、90岁。为了家乡更美好,我会生命不息,直到干不动为止!

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胸怀开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包括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新乡贤群体热心读书学习,对优秀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一是对先贤充满敬意,吸取奋进力量。古代“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大有作为者不在少数,就本县而言,近代以来,清末翰林周锡恩回乡后,大力兴学办教育,组织民众兴修水利造福乡民,赈灾救难民传为佳话。丁汗平所在的苍葭冲,明清两代,小小山村走出3位进士、14名举人、100多个秀才。为官者归乡后,开办“苍葭书院”及家学馆,反哺家乡弟子,成绩斐然。清代嘉靖二十四年(1819年)状元,连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的浠水巴河籍人陈沆,就曾到离家30多里的“苍葭书院”苦读一年多。丁汗平、徐志新等乡贤胸怀开阔,立志像先贤一样,造福桑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草树对大地的眷恋,落叶对根基的回馈,让人生下半场出彩。二是传承耕读文化,让文明传统理念深入人心。“耕是生存传宗之本,读乃明理荣身之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苍葭冲的家谱家训、家学教育、家礼文化的主题。在丁汗平的大力倡导下,“球公祠”“苍葭书院”先后建成,并进行祭祖、祭拜孔子仪式,让“耕读传家”优良家风得以重温,“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再次重现人们的视野。陆续成立了爱心基金会、长老协会、文体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树立了文明新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文明理念得到彰显发扬,乡风民风焕然一新,人们的精神面貌不断改变,让世人刮目相看。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共同致富。为了造福群众,徐志新、丁汗平等乡贤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创新,使新的产业蓬勃发展,令人耳目一新。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真富。“一枝一叶总是情”,最大限度实现共同致富。在丁汗平的倡导下,苍葭冲各业发展起来后,按照“统一商标、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模式,管理特色产业和农家乐运营。对外销售产品统一粘贴“苍葭”商标,按软硬件档次统一服务价格并明码标价,销售产品报合作社备案,营业收入一律由合作社结算再返还给农户,游客来了由合作社指派农户接待。这种运营模式,保障了服务价格稳定,避免了无序竞争,树立了“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如今,苍葭冲有6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发展特色产业18个;32户农家乐,去年纯收入达到户均6万多元,合作社每股份红也越来越多。

徐志新在燕窝塆村和企业联合机构大力倡导,积极推行村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从农民变为员工,从员工变成股东,实现了身份转换和就业增收方式转变,更好地共享了发展成果,越来越多的村民提出入股愿望。一批乡村手艺人依托景区平台,做豆腐、扯油面、打糍粑、做篾器、做木器、画画、打铁、织布、绣花、雕刻等,既活态展现了非遗文化,又培育了乡村体验新项目,深受游客喜爱。得益于燕儿谷这个“旅游”+产业平台,不少村民自称是拥有租金、薪金、售金、股金的“四金”农民。

最近,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退役军人事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引导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这在罗田老区引起了强列反响,我们坚信,随着方案的落地实施,全县的新乡贤队伍将越来越大,老区乡村振兴也会越来越充满活力,前景可期。

(执笔 倪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