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河片区党建引领全域振兴

2025/03/11  浏览量:   作者:团风县老促会  来源:团风县老促会

近年来,团风县紧扣市委“一条主线、四个方面任务”工作要求,抢抓流域综合治理契机,选定“资源禀赋好、群众增收难”的牛车河片区作为试点,通过规划定区、组织联区、产业兴区、生态美区、共管治区等措施办法,以党建联建助力片区联合发展,结出共同缔造之果,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农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规划定区,绘好“一幅图”

示范区建设,规划先行。牛车河水库水域面积6.25平方公里、库容1.01亿立方米,是团风县重要的生产灌溉、生活水源地。

划分片区。团风县委打破行政区域,将牛车河流域内的总路咀、贾庙、杜皮3个乡镇9个村确定为核心区,划定牛车河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

明确功能。充分考虑现有条件,着力于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团风县委赋予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区、党建联建先行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区、农旅融合发展功能区“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并按照“革命老区优先、资源优势优先、要素叠加优先”的原则,在牛车河片区先行先试,打造首开区。

做实规划。团风县委邀请专业团队编制牛车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片区乡村振兴、土地利用等规划。同时,把基层组织建设纳入规划内容,提出建设“牛车河基层党建示范带”的总体思路,对9个村级党组织实行“片区党委”,由县委直接领导。

组织联区,织密“一张网”

健全片区党委。团风县组建“牛车河片区党委”,由县领导担任党委书记,3个乡镇、9个村党组织书记分别任副书记、委员,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对“三重一大”工作集中谈论,集体负责。“片区党委”成立以来,共服务完成片区内21个项目建设。

强化支部引领。将片区原有的14个村撤并为现在的9个村,调整优化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使之成为牛车河片区发展的“红色头雁”。

发挥群团作用。推进工青妇群团组织和“五会一队”自治组织一体建设,推选22名“两委”干部出任首席服务员、112名党员和志愿者担任“红色代办员”,为群众开展帮代办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旅游旺季,各群团组织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咨询引导服务。

产业兴区,串起“一条链”

连片发展、产业成链。牛车河片区通过开展“三资”清理、撂荒地整治、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连片打造万亩油茶基地、千亩茶叶基地、果蔬花卉基地等,初步形成“三茶五花”(油茶、白茶、黄大茶,月季花、桃花、桂花、梅花、杜鹃花)+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格局。

联农带农、利益成链。牛车河片区建立“市场主体(城投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投资经营模式,引导村民利用土地资源、闲置资产入股,按照“442”的比例分红,享受产业增值收益。同时,建立片区项目建设、旅游服务优先用工机制,带动村民就近务工1200人次,实现人均增收3.6万元。

培育品牌、价值成链。牛车河生态水产有限公司牵头,引进四川浪阁鲜、浙江团茗茶叶、湖北开源饲料等龙头企业,推进本地农产品深加工,打造“牛车河胖头鱼”、“贾庙山茶油”、“团风奶白茶”等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紧扣片区“一山一水一人文”,建成月亮湾露营基地、东岳花海、垂钓中心等文旅项目24个。定期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持续叫响“相约武汉东 ,周末去团风”的文旅品牌。

生态美区,守牢“底线”

突出源头治理。牛车河片区以水系为脉络,在源头,实施北部山区和美乡村建设。改造农村户厕3523户,新建村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80处,修山扩林近1.5万亩;在中游,系统进行污染源普查,对牛车河水库及周边的水产养殖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生产污染、生活污染开展集中整治,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库污染;在下游,采取清淤疏浚、拆除围堰等方式疏通干支渠,连通上下游水系,增加生态流量,恢复生态功能。

优化基础设施。牛车河片区对村庄农房风貌管控,加大交通、供水、供电、网络等基础建设。片区建设以来,新建环库公路及连接线25公里、红色旅游公路8公里、桥梁8座、交通驿站4个,提档升级农村道路20公里;改扩建供水工程50处;对片区内50个网络小区进行扩容;建成旅游服务设施6处、停车场21处、旅游公厕23座;沿线村庄实现绿化、硬化、亮化、美化,面貌焕然一新。

转变发展模式。牛车河片区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广渔业、畜产业等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划分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坚持“控污+截污”双管齐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秸秆、农膜等固废资源化利用;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厕所革命结合起来,采取“管网收集+三级处理净化”模式,实现出水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共管治区,激活“一池水”

深化群众参与机制。牛车河片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坚持群众为主体,充分运用“党旗下的村民小组恳谈会”、“四议两公开”、“五民工作法”等议事平台,实现基层群众自治全过程民主。通过“四个民意通道工作法”、“爱心积分激励”、“人居环境整治责任明白卡”等办法,从党组织“大包大揽”到群众“共同参与”,有效地引导群众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和管理。

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牛车河片区积极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和县级财政资金,推进14项农村资源要素抵押贷款,以三分之一的财政投入带动三分之二的社会投入,逐步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模式。

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受益、谁管理”原则,明确公共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的产权为相关乡镇,产业类、人居环境整治类和小型公益设施类资产归属地村。通过引进社会化运营公司、绩效结果考核、设置公益性岗位等办法,加强产业、基础设施等后期管护运营,确保片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