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1 浏览量: 作者:陈佩 来源:团风县老促会
图为总路咀镇白坳村
在团风县总路咀镇北部,牛车河水库脚下,有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村庄——白坳村。
白坳村由原黄泥塘村和长林岗村合并而来,版图面积4.8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小组,516户1668人,村“两委”干部6人,中共党员71人。这里曾经因交通不便、资源分散等问题,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然而,村党支部深知,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近年来,白坳村党支部在省委办公厅驻点帮扶下,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红色旅游公路优势,紧抓全县牛车河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核心村的机遇,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群众致富的乡村振兴画卷。2024年,白坳村凭借蓬勃发展的集体经济和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实践,被评为“团风县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二十强村”。
黄冈早期16个党支部之一的白坳党支部诞生地
党建引领,激活发展“红色引擎”
白坳村党支部紧握乡村振兴发展“密钥”,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发展资金,构建起“支部领航、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共建共富机制,开启发展新征程。
支部领航唤醒沉睡资源。
在党支部带领下,一场盘活村级资源行动火热开展。一方面,将村级集体全部资产和长期被忽视的“四荒四边”空闲资源进行集中清理与登记造册,让“家底”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通过大胆探索成立村级公司,创办稻米加工专业合作社,打造“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通过土地入股,积极引进稻米加工厂、有机肥厂等生产企业,为村级经济发展嵌入引擎。
党员先行铸就先锋力量。
在白坳村的发展中,党员干部勇挑重担,以身作则,成为引领经济腾飞的“排头兵”。党员邵勇刚率先垂范,凭借着对家乡发展的热忱与自身的优势,创办祥光优质稻专业合作社,日产精米100吨。在他的带动下,20余名村民得以就近务工,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村里5名党员带头将自家民房改造成民宿农家乐,带动10余人就近务工增收。
红色传承点亮振兴之光。
白坳村是一片浸润红色血脉的热土。作为中共黄冈早期16个党支部之一的白坳党支部诞生地,这里走出了12位烈士。红色精神始终是白坳村发展的根与魂。近年来,村“两委”6名干部团结协作,充分发挥5个党小组,71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先烈为榜样,推进经济发展、生态治理和民生改善,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现代采摘观光农业基地
产业发展,铺就致富“金色道路”
立足区位及资源优势,白坳村积极投身于丰富产业业态,形成稻米加工、香菇种植、精养鱼池、有机肥厂、休闲民宿、特色采摘等六大产业,构建多元的致富版图。
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白坳村在原有稻米种植、香菇大棚、草莓种植等基础上,依托牛车河示范区,吸引黄冈、武汉等周边游客体验采摘乐趣,扩大采摘观光农业规模,发展民宿农家乐。与宋坳村联合建设果冻橙基地500亩,种植大棚阳光玫瑰葡萄30亩,新建博欣合作社农家乐和烈马回头庄园亲子乐园,让土地焕发出无限生机。
构建四季丰收的特色采摘。
如今的白坳村,一年四季瓜果飘香。春天,草莓成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夏天,葡萄挂满枝头,成为村民增收的“金串串”,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秋冬,果冻橙丰收,村集体保底收益11万元,村民的口袋也鼓了起来。四季交替,见证着白坳村产业发展的蓬勃生机,奏响一曲曲欢快的增收旋律。
构建内引外育的人才驱动。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白坳村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围绕产业发展、农业技术、乡土文化、乡村治理等方面,建立乡村振兴“智囊团”和“土专家库”,将产业政策、农业技术、健康知识等“打包”,对老百姓实施接地气的“抱团科普”。组织村“两委”干部、驻村干部、种养大户开展产业拓展、市场对接、素质能力提升等技能培训20余次。积极引进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将能人发展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能人。近年来,共引进能人4人,签约投资项目4个,投资总额达2000万元,带动200余户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农业产业化市场龙头企业祥诚光米业
展望未来,奏响发展“华丽乐章”
2024年,白坳村村集体经济突破50万元,但是村党支部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制定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为集体经济突破百万打基础。
规划先行明方向。
成立“村级发展智囊团”,多次外出“取经”,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以文旅融合、服务配套升级、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规划,并由村“两委”包保项目落实落地。
村级公司添动力。
由白坳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牵头,社会投资主体积极参与,新建占地面积约370亩的乐水桃源项目和面积1200平米的幸福学堂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带动30余户就近务工,为村集体增收25万元左右。
联农带农共富裕。
依托已建成的千亩百果园特色水果基地,计划新建800平米水蜜桃加工厂房,引进果酒酿造技术、建立果酒品牌、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项目建成后,将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带动50余名群众务工。实现产业兴、百姓富。
白坳村的蝶变,是党建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从红色教育基地到党员示范岗认领,从“两委”干部包保项目到能人返乡创业扶持,党组织始终是发展的“主心骨”。村党支部书记郑怀章表示:“我们将持续擦亮党建品牌,做强特色产业,让白坳的‘多彩致富路’越走越宽!”
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