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丰河畔升起耀眼明珠

--鲶鱼坵打造和美新村侧记

2024/07/26  浏览量:   作者: 严胜扬  来源:罗田县老促会

大暑时节,走进严鱼坵村,环村沥青路平坦宽敞,百姓大舞台古色古香,一幢幢楼房错落有致,一张张笑脸洋溢喜悦,路边花草艳,塘里鱼儿欢,村庄环境美,特色产业兴。严鱼坵村已俨然成为北丰河畔一颗耀眼明珠。

鲶鱼坵村有8个村民小组, 378户,1397人,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有党员49人;地处罗田县凤山镇北部,临近北丰河四好公路“八两线”,距县城9.8公里,交通便利。全村版图面积9.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97.07亩,其中水田面积1477.07亩,旱地面积220亩,林业资源约4700亩。产业主要以农、牧、渔、林、乡村旅游业为主。

做强“头雁”文章,围绕能人回归选书记。“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鲶鱼坵村是凤山镇实施“能人回归”工程的成功案例,醉秋风美食城董事长陈少秋,饮水思源,致富不忘乡亲,于2012年回村当起了村书记。在十余年时间里,他不忘初心,履职尽责,积极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牢固树立民生和村、产业兴村、生态立村的发展理念,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这条主线,以“调结构、引主体、促和谐”为重点,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了从“后进村”向“小康村”的蜕变。

做实“民生”文章,围绕农民增收调结构。鲶鱼坵村“两委”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板栗和茶叶两大支柱产业。请县林果专家对板栗基地进行间伐、修枝、品种改良,产量实现大幅提高,调动了群众种植板栗的积极性,全村共有板栗基地500余亩,有8户年产板栗超过5000斤;新建青(白)茶基地300亩,每年为村民增收15万余元、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

做活“产业”文章,围绕农业增效引主体。鲶鱼坵村“两委”针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分散种植成本高、传统农业效益低的现状,及时调整思路,积极培育和引进市场主体,鼓励规模种植。县经管局退休职工周学文,回乡成立了百丰顺发兴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租赁群众抛荒的300余亩土地,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三组村民雷建国,曾获得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成立诚信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了北丰河沿线500余亩农田,建设标准化水稻、油菜种植基地,配套建设养猪(鱼)基地;村致富带头人姚家余、张学华,分别成立了湖北丰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罗田博越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农户撂荒土地400余亩,高标准建设养牛场、养鸡场各一个,带动本村120余人务工。在市场主体的带动下,盘活了村集体的荒山、荒地、鱼塘等资源,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

做精“生态”文章,围绕农村增绿促和谐。从2021年起,鲶鱼坵村先后争取项目资金240万元,拆除旧围墙35户、路边违建“五小”15处、蓝棚房22户,新建“候鸟广场”1个、小广场2处、停车场3处、仿古围墙8000平方米、宣传画长廊1处、标准化公厕1座,整修鱼塘4口,整理荒田地30亩,改造立面43户、脏乱差闲置地4块,争创全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使旧貌变新颜。按照精妙布局、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理念,立足本村的特色和实际,通过推进农村旱厕改造、环境综合整治、通村道路提档升级等工程,全力打造了村部周边的三个自然垸落,高标准建设了沿线的景观节点、文化长廊和百姓舞台,青山、绿水、人文交辉相映。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