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冲刺百强赋能添彩

——武穴市开展红色名村创建工作观察

2024/02/19  浏览量:   作者:徐中华、郭占军  

1月28日,武穴市大金镇苏垴社区宋煜垸的红军洞旧址景点依然是人头攒动。大寒时节,洞外寒气袭人,洞内暖意融融。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布置相关展示,早早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游。这是武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开展红色名村创建带活红色旅游的一个场景。

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在暖色调灯光下,仿佛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大江奔腾东流,红色经典永传。港城武穴市是一片红色沃土。这里是红十五军的策源地,这里有开国将军的故里,有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更有充满期待的和美乡村……

“在推进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中,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因地制宜挖掘打造一批红色名村,切实把红色资源运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武穴市委书记胡昊表示。

2023年以来,武穴市老促会坚持以“夯实红色堡垒、筑牢红色阵地、壮大红色产业”为先导,坚持红色文化引领、强化党建示范带动,以红色精神的传承赓续,不断激发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助推武穴冲刺全国百强县市、打造循环经济千亿园区、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红色精神共同缔造“红色IP”
     
到大金镇苏垴社区宋煜垸参观红军洞,聆听红色故事,感受红色文化。

       说到红军洞的来历,苏垴社区党总支书记宋国政当起了讲解员。他说,这里曾是广济县(现武穴市)红色革命的话跃之地,工农红军和赤卫大队在此地留下武装斗争的足迹。宋煜垸老中医宋哲文为确保红军首长、伤病员及来往革命同志的安全,在自家房屋走廊下挖了一个疗伤养伤的地洞,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洞”。

1941年,张体学率豫鄂挺进纵队独立团在广济县打游击,初夏,新四军战士送来了一位伤员,原来是张体学政委在指挥战斗时不辜中弹宋哲文赶紧在地洞里进行抢救,宋哲文凭借精湛医术,从死神那里救回了张体学……

“挖掘红色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内涵丰富、可观性强的‘红色IP’,做好红色旅游,带动村级发展。”宋国政说。

在“红军洞”的修缮和景点打造中,需要拆除破旧房屋和猪圈、旱厕,如何破解拆迁难?该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与群众共谋共建,向群众讲本村革命先辈的感人故事,让群众自觉支持和参与红色名村创建与和美乡村建设。“听老人讲,我爷爷是革命烈士,为了革命连自己的命都不要,何其壮烈和光荣。作为革命者的后代,我感到非常的自豪,我带头拆掉家里的猪圈,以实际行动支持村里的工作。”90后的青年宋少佳语气坚定。“我也是革命烈士的后代,我带头拆除家里的破房子”。

认识高了,思想通了,干劲就足了。在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的感染下,村民建设红色名村、和美乡村的积极性也愈发高涨,仅5个月时间,苏垴社区拆除旱厕31座、猪圈牛栏38处、破损房屋132间,群众没有要一分钱赔偿。建成小公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共27个。不知不觉间,苏垴社区已经大变样,成为闻名一方的红色村庄网红“打卡地”。

市老促会坚持把“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贯穿红色名村创建全过程,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始终落实“五共”理念,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红色名村创建工作。

2023年以来,该市老促会以红色资源所在地为阵地,建设纪念馆、红色文化长廊等,把红色“富矿”,变为“红色IP”,全市涌现了花桥蓝杰、余川干仕和车坊、大金苏垴、龙坪朱河等一批红色名村。

打造家门口的红色教育基地

1月25日,年味渐浓,冬日暖阳照耀下的武穴市花桥镇蓝杰村文化广场,音乐响起,30多位村民蹁跹起舞,他们正在为村里的“村晚”编排节目——《送哥参军去》。

回顾往事,1930年8月,红三军团红八军第四、第五纵队在蓝杰村整编整训7天,这段光辉历史永放光芒,留下了“革命天地新,好儿去当兵”的民谣,也为蓝杰村发展凝聚起无穷力量,蓝杰村因此成为红十五军的重要策源地。

       蓝杰村党支部书记兰汉刚介绍,该村抢抓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契机,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按照“建新如旧、修旧如旧”的思路,积极统筹各方面资源,扎实做好红军街、红军指挥所、红军卫生所、参军报名处、共和国将军蓝侨和张春森故居、红军公园、红廉馆等红色纪念设施修复、保护、利用工作,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按照“红色魂、现代骨、自然衣”的理念,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整合各方面资金4000余万元,先后建设红军公园、张河口小学弘毅馆、蓝山稻田等节点景观,修复红军指挥所、红军卫生所、蓝侨故居、张春森故居等红色旧址。

通过创建红色名村,该市蓝杰村被中共武穴市委党校确定校外培训基地,先后有12批次党校主体班党员前往接受党性教育,市内外先后有50余批次党员干部前去参观学习,重温革命历史、感悟峥嵘岁月、传承红色基因。该村被湖北省委组织部确定为省级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

“红米饭、南瓜汤,革命传统勿相忘……”作为有着深厚革命历史底蕴和革命传统的武穴干仕村交通便利,省道332线穿村而过,全村版图面积5.7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形小山村。

       村党支部书记干卫政穿行在干仕村,随处可见红色印记:“干仕农民夜校旧址”“广济县干仕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干仕红色印记展览馆”“红星广场”,15个红色故事、15位革命先辈……滔滔不绝地介绍起“红色干仕”来。

水杉之父干铎、革命志士干仲儒,革命人物干鹄……他们都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红色名村创建以来,干仕村以传承红色基因入手,逐渐形成以“红色精神”为引领,以“红色堡垒、红色平台、红色力量、红色使命”为主轴的模式,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传承红色文化,浸润村风民风,润泽家风家教,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干仕村作为武穴市红色革命阵地的典型代表,通过精心谋划,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按照“以旧做旧、修旧如旧”的思路,就地取材改造集“红星广场、红星之家、农耕科普体验区、干仲儒故居”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文化保障。

 

      “村里的红色教育基地建起来了,村庄红色元素更足了,人心更齐了,村民的‘精气神’越来越好!”车坊村党支部书记彭易胜说,群众身边的红色故事最能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创建红色名村以来,村民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精神面貌有了很大转变。

红色精神激发奋进力量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一出京剧《沙家浜》使沙家浜抗日革命根据地名扬四海、家喻户晓。

“芦苇荡,红磨坊,蒹葭苍苍,烽起罗垸。”一颗红色的种子在武穴市龙坪镇朱河村罗垸的芦苇荡里破土生长,正是在这片红色土地的滋润下,该村党员干部积极发动群众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红色遗址打造出红色苇岸、红星之家、红色百年、红色记忆、红色展厅五大板块,激发群众同心向党、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1月2日,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笔者一行走进武穴市龙坪镇朱河村罗垸,感受红色罗垸、聆听红色故事、回望红色岁月。

1927年12月底的一个夜晚,罗垸私塾学堂内豆油灯闪烁,十几个人在聚精会神秘密开会。学堂外,习武学员秘密布点放哨。经过简短的会议,中共广济县委正式成立。自此,广济县人民在中共广济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这边就是中共广济县委诞生地纪念馆,是在会议旧址上重建的。”朱河村党支部书记朱国银介绍,2022年以来,龙坪镇党委持续丰富“党建+文化”的内涵,挖掘出红色罗垸这一鲜明主题,建设此纪念馆作为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史教育活动。

“村里的垸子夜话和群众文化活动,大都是在纪念馆门前的小广场举行的,村里的大事小事,干部群众商量着办,矛盾纠纷少多了。”朱国银说,接受红色教育,群众的思想境界更高,营商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好了。湖北省智能化新能源船舶产业园项目落户龙坪镇,一期在朱河村征地1000亩,“垸子夜话”会上大家纷纷支持,推进过程中没有人扯皮、上访,项目进展很顺利。

“冲刺百强,奋斗有我!”武穴市广泛开展红色教育活动,组织机关干部、教职工、学生、村民等群体到红色阵地开展瞻仰史迹、缅怀先烈等现场教学活动,增强党性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向群众广泛宣讲红色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更多贴近生活、更加凝聚人心、更好激发奋进新征程、冲刺百强县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经济点燃共富产业

武穴把发展经济、壮大产业,作为建设红色名村创建的关键一招,用红色引擎激活绿色发展。

 

      “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用红色基因为乡村振兴强心铸魂。”武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郑勇平介绍,在创建红色名村中,该市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休闲观光、红色文创、研学教育等特色产业,推动红色资源、红色文化与生态资源优势等相结合,创新“红色旅游+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让红色经济成为共富产业。

该市蓝杰村通过“一红一绿”促增收,“一红”就是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规划全域旅游,建设游客接待中心。对村里的历史进行系统整理,编写一批蓝杰村的红色小故事,培育一批红色讲解员。如今,该村一条“红军街”成为一条产业链,当地村民依托“红军街”开店经商,搞旅游业,每逢节假日,武穴特产供不应求,生意劲爆,带火了一方经济。

“一绿”就是持续发展“再生稻”产业,积极与绿康再生稻合作社合作,大力培育现代农民和种养大户,扩大种植面积,利用网商平台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同时,村集体经济实现年增收10万元以上。

搭建“红色平台”,推行“资源联享”,催生乡村新业态。该市干仕村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放大红色教育基地、青少年户外培训基地等优势,把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打造集缅怀学习、参观游览、情景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主题线路,吸引更多党员干部、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

在创建红色名村、建设和美乡村上,苏垴社区以“党建+产业”为主线,引导党员群众和脱贫户调整产业结构,新建240亩高产葡萄园,成立葡萄专业合作社,帮助116人就业,亩纯收入达到2万多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20余万元。

据了解,市老促会在推动红色名村创建与新型集体经济扶持项目、薄弱村提升行动有效衔接,用好用活奖励帮扶资金,推动创建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力争创建村每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不低于 20 万元。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红色名村创建,正在武穴强县工程、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绽放异彩,为武穴冲刺全国百强县赋能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