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秋故里党旗红

——革命老区黄州区陈策楼镇红色引领乡村振兴

2023/05/23  浏览量:   作者:李忠厚  

一百多年前,革命烈士陈潭秋用生命践行了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铸就了“潭秋精神”。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陈策楼镇党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用发扬革命传统的“神来之笔”,绘就了一幅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谱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题记

山清水秀,路网纵横;田园美丽,花果飘香。距古城黄州东北部18公里的黄州区陈策楼镇,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一·大”代表陈潭秋烈士的故里。这里,诞生了鄂东地区最早的农村党小组和党支部,辖区有陈潭秋故居、烽火山翊明庵会址和陈策楼村烈士陵园等革命遗址,是名副其实的红色革命老区。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近年来,陈策楼镇党委、政府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潭秋精神”,大力实施乡村建设、产业提升、强村富民、改革创新“四大行动”,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镇”“卫生镇”、省“文明乡镇”“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河库制示范单位”、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22年,陈策楼镇党委被评为“湖北省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陈策楼镇红色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犹如一幅幅画面迎面而来。

炙热的七月,在陈策楼村陈潭秋故居游客中心旁边,有十几位村民撑着太阳伞,整齐地摆着地摊在路边叫卖着葡萄,一些游客走到摊前购买。100余亩的葡萄基地里也有不少游客采摘葡萄。经打听,原来,在早上已经有货车拖了两趟,村民看到有很多游客瞻仰陈潭秋故居,便纷纷在路边卖起了葡萄。

正在葡萄基地采摘葡萄的村民占红军欣喜地告诉笔者:“我原来在外面打工,挣了一些钱。村里号召回乡创业,我便回来承包流转来的这片土地,建葡萄基地。目前,引进了新疆甜心无籽葡萄、青岛大泽山葡萄、贵州水晶葡萄等优质葡萄品种,市场价格也很好的。还享受了三年免上交的优惠政策,村里还可帮忙销,既能顾家,又能挣钱,再也不用在外舟车劳顿了。”那汗水和着幸福洋溢在村民灿烂的笑容上。

该村以红色为引领,以“党建+”为抓手,围绕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核心,边建设边发展,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了以景观绿化为主体的澄潭公园、星火园、红色飘带路、聚星园、曙光园,打造了铜像广场、玉兰园以及陈潭秋十大革命历程浮雕等红色文化景观。建成绿色长廊休闲区和葡萄采摘体验区,栽植350亩的红色银杏林。在历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改造,引进名特优质品种,开发建设了100多亩葡萄园,80亩黄桃园,90亩柰李园和60亩柑桔园,将村的300多亩旱地和林地全都开发了出来。建有精养鱼池、黄鳝等600多亩。在2019年的时候,陈策楼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就已经达到了5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16830元。2022年,被评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示范村”。

陈策楼村,只是陈策楼镇打造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

像陈策楼村一样,王福湾、范家岗等村都有各自的特色,正在形成红色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陈策楼镇坚持做好特色农业文章,深挖资源秉赋,在全镇进行“三资”清理,摸清各村的资源底数,将资源利用最大效益化。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一村一策”“一村一品”,避免同质化,坚持高质高效原则,发展农业产业,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争资立项,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在外能人、教授回乡创业兴业。目前,全镇已有农业经济作物19658亩,总产量1410多万公斤,水果产量108万多公斤,水产量924万多公斤。成功招商引资项目8个,总投资10.8亿元,签约“能人回乡”项目8个,项目涵盖生物颗粒燃料、民俗体验园、田园综合体、稻蛙养殖综合体、特色水果基地、菊花培育加工观光和家庭农场、乡村旅游等8种类型。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已具一定规模。

黄州区人大副主任、陈策楼镇党委书记杨平安表示,我们身在陈潭秋烈士的故乡,坚持红色引领,弘扬“潭秋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以“特色兴村、品牌强镇”为目标,突出“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全域旅游”理念,以打造“红色名镇、绿色名镇、文旅名镇”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农文旅商体康”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高质高效农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当笔者到李家湾村时,一下子就被那极富特色的村部和民居、那一面面锦旗、一帧帧中外游客的照片、绿茵茵的药材基地、池塘里欢乐游弋的淡水鱼、小龙虾所深深吸引。

谁会想到,李家塆村在2015年被评为省级重点贫困村。

该村抢抓各级扶贫政策机遇,红绿融合发展,推进“文旅”兴村。与黄冈大别山医疗集团合作,建成特色中药材繁育种植科普示范基地,发展种植中药材白芨、七叶一枝花、黄精、福菊、食用玫瑰等,建成中药材基地,带动村民务工。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黄鳝、小龙虾、淡水鱼等特色水产养殖;还培养新型农民,请专家领导来村上课,传授科技知识,大力鼓励农户学习技术专长,发展种鸽培育、肉鸽养殖等产业。2019年就实现了脱贫摘帽。获得了“全国文明村”等多项荣誉。

村支部书记郑兴平介绍,迄今为止,共有17场外事活动在李家湾村举办,64国229名外国政要和外媒来村访问考察。央视《讲好中国故事--湖北篇》对该村的绿色发展进行了报道。

全域旅游,一线穿珠,打造生态家园。近年来,陈策楼镇先后建提档升级公路17.5公里、通组公路24.6公里,刷黑通村组公路6.5公里,改造危桥2座,完成幸福水库环库路路基平整3.75公里。投入600余万元,推进了杜家林村刘君子塆和范家岗村美丽乡村建设;投入800余万元,完成了2020年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王福湾、阮家塆2个村规划设计、招投标、景观节点建设;投入100余万元,对祠堂塆、陈家寨、浒子口、张新湾4个村进行了整治;投资1599万元,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的户、网改造等工程。通过绿色产业发展,以美丽城乡建设改善环境,全力推动全域旅游业稳健发展。

该镇以陈潭秋故居为中心的红色旅游、以李家湾村-杜家林-王家岗-陈家寨-石头湾-阮家湾等村一条绿色旅游带正在形成。

陈策楼镇镇长罗颖说,以红色文化促进全域旅游,提高了群众的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了陈策楼的知名度,也促进了村民就近就业。下一步他们将以能人回乡、教授回乡和两个“千人计划”为抓手,吸引更多的人到陈策楼镇来投资兴业、观光旅游。

值得一提的是,短短的几年,盂钵桥村由一个省级贫困村在2020年捧回了“全国文明村”的奖牌!原来,特色农业兴村,发展富民产业是他们的“金钥匙”。

走进盂钵桥村,那200多亩的柑桔基地里,大个的特色名优柑桔黄澄澄地点缀在漾着一汪绿色的苗圃里。

本地能人冯卫刚介绍说:“基地引进的品种是‘爱媛38红美人’‘甘平’‘阿思密’三个品种的柑橘,果品好,口感好,市场价一般在30、40元一斤,甚至一个的价格高达200元”。这个基地,带动了30多户贫困户务工。

在外创业多年回乡的能人涂伟,建成100多亩的稻蛙基地,养殖人工仿生态养殖黑斑蛙黑斑蛙,与无公害水稻种植套种,形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每亩可产蛙3000斤、水稻500斤,如果天帮忙,收成好,亩产值6万元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他也带动了10多户贫困户增加了不少的收入。

一位近80岁的阮婆婆说:“我快80岁了,现在是我最幸福的时候。每年老人都免费体检,还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补助,最低100元,然后以10岁为档次,村里有七、八个有90多岁,得了个哈子数,我也想得哈子数”。说完眼睛都笑眯了。

一位原是贫困户的祁爹爹咂吧着说:“我们这家门口有好几个基地,白天在基地做事,男的一天120元,女的一天100元,女的晚上在百姓舞台跳广场舞,我晚上在家喝点小酒......我从心里感谢共产党!”

村支部书记吕迎红信心满满:正在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抓手,再流转土地1000余亩,通过扩大农特色产品种植规模,一产带动多产,实现集体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

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项目。陈策楼镇党委政府严守耕地底线,引导各村在“一村一策”的“策”字、“一村一品”的“品”字上做文章,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发展特色养殖业。

陈策楼镇现有26个村。2016年,有省级重点贫困村4个,全镇有1563贫困户4206人。2020年,全镇所有的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如今有3 个村获得“全国文明村”、5个村获得“湖北省文明村”、4 个村获得“黄冈市文明村”、4 个村获得“黄州区文明村”,开创出了经济超常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如今,红色的陈策楼镇正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五湖四海在外能人、教授向家乡凝聚创业兴业,吸引着八方的旅游者来此休闲旅游。这里,正在打造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陈策楼样板,正在成为鄂东地区一颗耀眼的明星!

 

陈潭秋故居

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示范村——陈策楼村

全国文明村-——盂钵桥村

范家岗村月季花基地

盂钵桥村稻蛙基地

陈策楼村葡萄基地

李家湾村黄鳝基地

乡村公路

美丽农村路

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