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冈:文化胜地上崛起的发展传奇

2013/12/24  浏览量:   作者:何兰生 何红卫 李朝民  

  湖北黄冈,北依大别,南临长江,河湖交织,原野平旷,素有“吴头楚尾”和“湖北东大门”之称。提起黄冈,就让人想起东坡赤壁,900多年前,黄州和赤壁文星闪耀,苏东坡在黄州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提起黄冈,人们又想起黄麻起义,想起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这里曾孕育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黄冈老区精神。

  初冬时节,记者来到人杰地灵的黄冈,投资8亿元的“遗爱湖公园”、引资10亿元的“东坡外滩”,这些与东坡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化大手笔令人惊叹;而近千个在建项目、200多个亿元项目同时开工的大气魄,更是让人震撼……文化血脉,孕育了黄冈人生生不息的精气神,张扬了黄冈人的蓬蓬勃勃的气场,不仅是黄冈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更是黄冈实现崛起的依托!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片区、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简称“大别山试验区”),黄冈人高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简称“四个大别山”)的发展旗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成就了一个大别山区新的发展传奇。

  在多重文化底色上谋划战略崛起

  在黄冈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蕴藏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滋养着不朽的精神根脉。在文物总量位居湖北前三甲的黄冈市博物馆,陈列经考证的历代名人有1600多位,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昇,明代医圣李时珍,地质学家李四光,爱国诗人闻一多等,给黄冈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事件,诞生了共和国1位元帅、2任国家主席、3位党的一大代表和200多名开国将帅……特别是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里更有着鲜红色的中国记忆。

  但是,在创造人文鼎盛的同时,改变经济的滞后始终是黄冈人苦苦的祈盼。2012年,黄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46亿元,在全省13个地级市里排第10位;城镇化率39.4%,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产值与总产值之比1∶1,全省平均水平是2∶1。

  黄冈面临的挑战,在大别山颇有共性。为了从根本上推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将黄冈11个县市区全域纳入大别山试验区。其战略意义是: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落后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新路子;探索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的条件下实现生态重要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探索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大别山革命老区,在缔造共和国的峥嵘岁月中,先后有44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作为肩负大别山试验区建设重任的地区,黄冈被赋予了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谋福祉、谋发展的重大使命。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期望:“以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为目标,把试验区建成全省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示范区。”

  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寄语:“传承‘大别’文化,以大别于以往责任、大别于过去力度、大别于之前措施,保障试验区建设取得成功。”

  如何挖掘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的精神血脉,获得发展的动力和活力?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显然有着很深的思考:“黄冈要大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大胆试,大胆闯,坚决破除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无所作为的思想,我们既要有时不我待的觉悟、舍我其谁的气概,更要有开拓创新的智慧。不等不靠、不胜不休,干中求助、以干求变,大力实施‘强工兴城、强农兴文’(简称‘双强双兴’)战略,努力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中承担起应有的发展责任。

[nextpage]

 

  在要素聚集中激活强农内生动力

  “我们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2/3,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1/3。特殊市情决定黄冈跨越发展的基础在农业,根基在农村。”黄冈市市长陈安丽说,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必须要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农业的增收潜力。

  黄冈生态优良,农业特色突出,历来就有“蚕吐丝、蜂酿蜜、树结油、山产栗”四宝之称,沿江滨湖平原丘陵素称“鱼米之乡”。这里不仅是全国、全省重要的粮棉油、肉蛋奶生产基地,同时还是全国的板栗之乡、茶叶之乡、中药材之乡、花生之乡、蚕茧之乡,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个数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农业发展潜力巨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例,2012年,我们农产品加工产值与总产值之比刚刚迈过1∶1的门槛,全省平均水平是2∶1,增长空间很大。因此,强农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黄冈市委副书记孙璜清说。

  不过,品牌不响,企业不强,缺少战略投资,是众多大别山农产品争不到位次、只能赚点“辛苦钱”的重要原因。黄冈手里捏着一把农业“好牌”,如何才能把它们连成“同花顺”?2013年4月15日,黄冈市委四届七次全体会议明确了强农方略: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

  黄冈市委副秘书长、市农办主任朱伯儒说,强农方略实施的关键载体是“个十百千”工程。即:通过全区域布局,全产业链打造,全方位参与,全过程服务,在全市范围内每个农业产业培植一个大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粮食、油料、茶叶、棉纺、畜禽、水产、中药材、奶牛、森工、农产品物流等十大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十大产业加工产值均超百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千亿元。

  为此,黄冈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农业强市建设的决定》、《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等多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同时,黄冈还利用试验区可以先行先试的权利,在强县扩权、投融资体制、土地增减挂钩等关键环节动刀,为破解用地难、融资难、办事难等难题提供可能。

  新政带动,日新月异。黄冈各县市区纷纷结合本地特色,因地制宜,找准错位发展的切入点,摸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招商强农模式。招商强农的宗旨是: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在建立保护绿色的长效机制方面,黄冈提出“四个不批”,即“不符合产业导向”、“不符合投资强度和产业效益”、“不利于环境保护”、“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坚决不批。

  在采访中,有一件事情让人记忆深刻:大别山石材资源丰富,但石材开采严重破坏环境,黄冈出台政策,对这个支柱产业“出重拳、下狠手”,限时关停迁徙上千家石材开采企业。同时,黄冈在“碧水、蓝天、绿地、宁静、达标”等工程上舍得大手笔投资,83个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开工,总投资超过10亿元。

  绿色是大别山的底色,黄冈时刻做着“舍与得”的战略选择。黄冈市农业局局长吴恒斌介绍说,黄冈赋予了各市场主体发展的自主选择权,尤其对乡村两级不再下达指令性经济指标,不再强制推行单一招商强农模式,从体制机制上确保绿色发展理念的推行,为黄冈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制度保障。

  黄冈辖下蕲春县“扎木成排”模式凝聚创新。李时珍故里蕲春县,引进台资企业李时珍医药集团,深度挖掘李时珍品牌价值,定位“华夏中药谷、东方养生城”,整合全县160多家医药企业和药材种植基地集聚发展,形成了种植、加工、物流、旅游、文化交流、养生的中医药全产业链,百亿医药“航母”扬帆起航。

  李时珍医药集团总经理林朝辉介绍,为确保药品质量,李时珍医药集团在大别山、神农架、长白山建有gap药材基地(gap是goodagriculturalpractice的缩写,在中药行业译为“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并探索了“公司+基地+农户+政府”的产供销一条龙模式,专门为集团生产提供药材原料,所生产的药材使用天然肥料,除虫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不使用农药,无公害无污染,绿色药材之称可谓实至名归。

  “截至目前,李时珍集团先后在大别山区的29个贫困村建立大面积gap药材种植基地及种苗繁育基地,建立茯苓、枣皮、丹参、杜仲、银杏、厚朴等10万亩gap药材基地。如今基地药材满山、暗香浮动,长势喜人,初步实现了‘政府扶贫、药农增收、企业交税’的‘三赢’预期目标,较好地解决了蕲春县的强农问题。”蕲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程向东介绍说。

  与蕲春相比,黄冈所属武穴市“筑巢引凤”模式令人刮目相看。“武穴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构筑招商平台,依托园区招商引资,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农业现代化,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武穴市委书记吴美景说,近年来,武穴坚持“生产规模化、经营组织化、投入多元化”的原则,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打造品牌,使现代农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农产品加工园,是武穴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武穴市农办主任段昌福说,该园区首期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00亿元,打造年产值过200亿元的加工园区。对入园企业,该市恪守“涉农优先、政策优惠、服务优质”的宗旨,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加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目前已有24家规模企业落户园区,2012年园区总产值突破50亿元。

  福康油脂有限公司就是园区中的一员。该公司是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生产的“接福”牌一级压榨双低菜籽油荣获“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中国农产品博览会金奖”等荣誉。据公司总经理郑山介绍,公司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开展订单种植面积达30万亩。实行双低油菜籽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4元的标准收购,每年为农民增收240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双低油菜产业的发展。

  精彩不止于此。黄冈市下辖的团风县和浠水县在推行农业产业化、做优现代农业方面也是受益匪浅。团风县发展壮大优质稻、花生、水产、特色蔬菜、蛋鸡等优势产业,目前,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24个。依托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流转土地6.5万亩,发展优质稻订单生产36万亩,今年1~10月,该县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13.7亿元,同比增长19.9%。

  浠水县则全力打响农产品加工牌。龙头不强,产业不兴。因此,该县下大力气建设畜牧、水产示范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批发市场等4个重点项目,与长江水产科学研究所合作建成国家级长丰鲢苗种繁育基地,与省水科所合作攻克小龙虾人工诱导繁殖技术等。尤其让人侧目的是神鹭公司,这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浠水小龙虾产业的蓬勃发展。

  浠水县农业局局长何火云自豪地说,神鹭公司白手起家,从2006年起5年投资1.3亿元,建成生产线47条,年加工能力3万余吨,带动1.5万农户,养殖面积6万余亩,基本形成从苗种培育、养殖到加工出口、物流运输的产业链,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中东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助农增收8000多万元。

  思路一变天地宽。由于各种发展要素的汇聚,黄冈从2006年企业不足200家,到累计建成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34个,入园企业达2500多家。千家企业,千个市场主体,宛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珠,闪耀在鄂东大地上。

[nextpage]

 

  在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中富裕农民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旗帜。新时期,如何为古老的黄冈文化注入全新的力量,走出一条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黄冈之路?这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开讲《千年黄州》、《人间绝版苏东坡》、《东坡逸事说遗爱》,对黄冈文化研深吃透的刘雪荣说:“兴文,黄冈责无旁贷!建设‘两型社会’,要兴文;建设‘四个大别山’,把丰富的红色资源、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也要兴文。”

  “兴文,黄冈有丰富的文化存量。”黄冈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立兵欣喜地说,大别山区美不胜收,红色文化光辉灿烂,东坡文化驰名中外,戏曲文化积淀深厚,禅宗文化冠甲天下,健康文化举世瞩目,名人文化声名远播,成为推进黄冈跨越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后发优势。

  怎样才能让黄冈的文化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变成核心竞争力,变成可消费、可带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黄冈的基本路径是:

  科学谋划、顶层设计。黄冈出台了《关于推进名人文化建设的意见》,编制了黄冈名人文化发展规划和黄冈文物事业保护规划,制定黄冈市文化遗址遗迹保护管理办法及实施方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整体布局、凸显特色。围绕“多情大别山,风流看黄冈”这一核心品牌,构建以文化、旅游为龙头,演艺、传媒、文化创意、出版印刷、绿色包装等多元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线串珠、多点支撑。“一线”就是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公路为轴线、大别山旅游投资公司为平台,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大别山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多点支撑”,就是以9大文化产业园区为支撑点,比如,城区以东坡文化为核心建设“中国名人之都”、黄梅禅旅联动建设“中国禅修之都”等。

  这是一番让人感慨的景象。兴文战略全面激活了文化资源,为黄冈营造了蓬勃发展的“城市大气场”。不仅黄冈文化创意城欣欣向荣,各县市也是千帆竞发,红安军事文化产业园、麻城移民文化公园、蕲春健康文化产业园、英山毕昇文化产业园等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动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投资项目……专家评价:黄冈文化进入了“黄金发展期”。

  这是一串令人兴奋的数字。兴文战略激发了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文化产业被列为黄冈跨越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围绕文化旅游、农副产品等十大重点产业,黄冈市组建10个产业招商分局,开展专业招商。今年上半年,黄冈策划文化产业项目21个,概算投资超过500亿元;全市在建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28个,投资总额达到426亿元……学者分析:黄冈文化出现了“发展里程碑”。

  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趋势。兴文战略锻造了“走出去”的底气和实力,黄冈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和渠道不断拓宽。李时珍医道文化产业、黄梅桃花产业、黄州仿古青铜器生产基地已被确定为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此外,“黄冈造”电影《黎明行动》荣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全城高考》被评为优秀国产影片;《东坡》、《李时珍》、《李四光》等戏曲精品登上国家级舞台……舆论感叹:黄冈文化呈现了“复兴曙光”。

  哲人说,不管走多远,都不能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为政之要,首在利民。黄冈施政者牢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兴文战略更是如此。

  一个生动的注脚是文化与旅游联动发展。良好的生态和闭塞的区位让罗田县委书记肖燕梅愁并快乐着。无法在工业中争先,罗田投资8.9亿元,寄厚望于“百里生态画廊”。修道路、配设施、建旅游驿站、改造农舍,生态旅游风生水起。

  建设大别山百里生态画廊,从“卖山货”走向“卖生态”,变“靠山吃山”为“养山致富”,生态旅游由此红火。罗田县天堂寨景区农民王红燕尝到了甜头。她开办的农家乐最多一天接待50桌客人,去年旅游收入近百万元。她说:“我们村几乎家家都开了农家乐。”

  无独有偶。麻城市看到了“鲜花经济”的巨大潜力,正下大力气做大做强“五朵金花”,让龟峰山的杜鹃花、杏花村的杏花、福田河的菊花、五脑山的茶花、南湖闵集的玫瑰花争奇斗艳。种花大户胡东回乡种了66亩玫瑰花,一亩每年可赚3万多元。如今,每年来麻城赏花、买花的游客超过180万人次;直接从事“看花经济”和“种花”产业的村民有1万多人,村民过上更加殷实富裕的生活。

  “三农”强,黄冈强!在黄冈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的历史节点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潮中,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道出了黄冈人的心声:“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黄冈人要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拿出大胆闯与大胆试的勇气与冲劲,通过创新驱动让更多的生产要素在这片红色大地上涌流、聚集,创造21世纪的辉煌黄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