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元烈士80年的艰辛“回家”路

2024/10/10  浏览量:   作者:易仕先  来源:团风县老促会

(王德元烈士遗像)

对于红四方面军创建的川陕根据地来说,1934年是个特别艰险的年份,蜀地大军阀刘湘在南京蒋介石指使下,纠集各路川军150个团30万众,兵分6路疯狂进剿,腥风血雨满苏区。时任红九军副军长的许世友将军是这场反围剿战役的亲历者,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这是我一生中经历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极为残酷激烈的坚守防御战。”

经过战役初期的奋勇抗击,红军为减少损失保存实力,相继放弃巴中、通江诸县,逐步收缩至川东北边角万源山区,且身后不远省界亦遭陕西军阀陈兵堵截,真可谓处境艰危退无可退。鉴于这一形势,红军总部决定利用山高林密有利条件,攥紧拳头殊死一战,以达绝地取胜转危为安。险峻的大面山与青龙观,系万源西南重要屏障,红军将一半主力置于两地,李先念任政委的三十军镇守大面山正面和北侧。徐向前总指挥亲临该军防线视察,重点检查关键的八十八师阵地,内中神树坪乃进山隘口,防守最最紧要。经李先念及该师师长汪烈山、政委王建安共同推荐,决定由该师副师长王德元率主力二六二团据守。

王德元是一位虎将,撤离鄂豫皖苏区时他还只是个连长,越平汉线西征所部为先锋,夺关斩将屡建奇功,到达陕南改当营长。未久挥师进入川北,奉命接任老虎团二八六团团长。1933年7月,部队整训扩编,王德元即升任八十八师副师长。值此临危时刻,受命镇守关隘重地,体现三级指挥员对其无比信任。

王德元深知职责艰巨,当即赶往神树坪紧急部署。首先砍倒大树横放,垒成几米高厚的“木城”阻障,继之构筑多道堑壕,并在来敌必经路段埋插竹签,设置层层鹿砦。考虑到武器弹药短缺,又于险峻崖坡准备大量滚木擂石,还发给每人一杆长竹梭標,战时作拼搏利器。

与此同时,干部战士层层誓师,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坚不可摧。刚刚准备停当,即遭强敌唐式遵部大举来犯,先是重炮掩护营团进攻,碰壁后恼羞成怒,唐式遵动用两个旅轮番上阵,潮水般猛扑竟日不绝。二六二团在王德元指挥下,于敌以迎头痛击,枪弹打完放滚木擂石,敌人临近拼枪刺拼梭標,阵前杀声震天,硬是一次又一次将悍敌打下去。如此拼杀30余天,惨烈罕见。战至七月末,敌军憾山不动全线溃败。万源防线最最紧要的关口守住了,确保后方安全无虞,但连续恶战损耗巨大,两千将士伤亡近半,指挥员王德元也在搏杀中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痛失副师长震惊全军,齐刷刷围聚左右脱帽致哀,几级领导全都赶来,挥泪送别战友送别英雄,松柏静穆,山水同悲。英雄群体鲜血染红险峻山岩,后人为纪念改称红岩子。

川陕苏区牺牲英烈无数,初步统计多达25000余人。1935年初,红军在庆贺反击胜利时,于收复的通江县沙溪乡王坪,划地35亩设立英烈纪念碑和百余名重要烈士墓碑。全国解放后,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原址规模扩大10倍,修建高规格的红军烈士陵园和纪念馆。万源市委、市政府亦在城关设立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重点展示王德元等重要烈士英勇事迹。

秦河乡中心小学紧挨红岩山脚,上世纪六十年代,师生在校长苟巍带领下,利用勤工俭学资金,另行修建一座王德元纪念碑。1992年春,为配合纪念红军入川60年,学校又将纪念碑搬迁移置校园。万源市委宣传部科长秦超中、党史办干部王祯发等多位热心人,还四下义务收集整理烈士资料,撰稿上报上电视,让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上述碑文和展馆英烈介绍,均标明王德元系河南商城县人。那悬挂展厅正中的大幅遗像,明眉亮目,饱含深情,似仍眷恋川陕热土,也象正眺望远方,惦念千里之外的家乡亲人,多么希望他们能来墓前一聚,然而数十年过去了,却始终未能如愿,眼神中难免一丝淡淡的失落与忧伤。

事实上,家乡亲人渴见无比急切,一代又一代苦苦寻觅他的下落。限于战乱环境,苏区未有完整档案,事后收录又不尽准确。烈士故乡并非河南商城,而是湖北省团风县(原黄冈县)但店村。1932年12月,徐向前总指挥率鄂豫皖红军出击平汉线,获胜后转进百里来此集结休整,山乡党组织健全,群众热烈拥军,青年入伍踊跃。

王德元在山中打猎,听说哥哥德超报名进了新兵集训队,心中顿生焦虑,一来父亲早逝,寡母靠哥哥租种寺庙佃田维持生计,他是家里不可忽缺的人手,二来刚刚迎娶新嫂子,情义责任在身,那有作弟弟的独人单纯,况且自已长年行猎,练就了翻山越岭和精准射击本领,也正是部队需要的人才。于是赶回家说服母亲和嫂子,并去新兵队陈情,换出了哥哥。

军衣着身即出发,迈步踏上铁血征程。谁知这一走,军旅倥偬,无法传递家书联系,音讯隔绝。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相关口碑资料中获知,赤子故园情深,一直非常惦记慈母与哥嫂,且时日愈久离家愈远,思念也愈加强烈。

家乡亲人亦如此。王家住地山下是座临河集镇,来往商旅行贩多,消息较灵通。德元走后不久,即时有传言,说红军在东北某某地打仗。母亲闻讯连连下山,希望探个准信,更盼儿子能突然回来。约摸两年光景风声不再,年迈老人着急了,支派儿子德超借给商家挑脚送货的机会,远出麻城、商南(今安徽金寨)等地,寻觅弟弟踪迹。虽说一次次奔波无功而返,但总算了解个大概,红军业已离开苏区,往西面开去了。于是一家两代将关注点从东方转向西方,常托人去团风、武汉探听消息,得来都是摇头。

抗战爆发初年,人传有红军干部在附近集训队伍,母亲又让德超找去营地,询问弟弟何在,依然没有结果。一晃十年无音信,老人冥想苦虑惊觉有事,禁不住暗自抽泣,随之与德超夫妇商量,说你弟弟尚未成家出走,迄今生死不明,总得给他留个后啊。

小夫妻一致同意,无奈一胎二胎皆女孩,未遂母亲心愿。直到1942年三胎才是个胖小子,可惜老母哀切于头年去世,没能等到这一欣喜时刻。小两口忠实履行遗嘱,先上坟台焚香禀告,继请族人协办过继手续。举行仪式那天,户长亲临监证,并说孩子紧俟石壁而生,长大必然像嗣父一样坚毅顽强,就叫他石生吧。此外又按王姓派衍顺序,族谱中以忠福之字载入德元名下。自此夫妇俩一面呵护抚养嗣子,一面继续寻找胞弟下落。

1947年初冬一天,突然开来成千上万解放军,驻满古镇及附近村塆,宣传员讲他们是当年的红军,现今南下大别山称刘邓部队。德超获悉子弟兵来到跟前,当即赶往各驻地探望求讯,虽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答复,但弟弟投身从戎的红军,如今竟如此强大威武,倒让他深受鼓舞。

(战友倪光华出具的证明书)

家乡终获解放,新生区乡政权刚刚建立,德超便邀约几家失联军属前去反映,要求帮忙寻找亲人下落。几经奔走吁请,总算有所进展,1951年春节,乡政府送来烈属门牌,沉痛告之德元1934年在外地作战牺牲,并郑重转交一纸证明,内称于四川舒定府神山寨阵亡。函件出自原四方面军复员回乡战士倪光华之手,倪入伍较迟,与王不在一个师,没有直接相处,所记事实不尽准确,但他最早也是第一次向家乡、向亲属通报烈士信息,仍弥足珍贵。

迟来噩耗已在王家意料之中,德超闻之没有过度悲伤,本想远出寻觅弟弟安葬地,可他不识字,加上手头拮据,无法履行心愿,愧疚中盼望德元嗣子快点长大。

1962年石生初中毕业,青壮小伙个头,德超呼来出示证明函,告之英烈事迹,交棒下一代。石生求学时就崇拜英雄,获悉先父伟烈,大受感动也无比自豪,寻觅意志愈笃。他决定从路径着手,可翻遍四川大小地图,一直找不着“舒定府”三字地名,难定出访行程。几年后,又趁所在建筑公司进城施工机会,求告多人多单位,依旧茫然无获。年复一年停滞不前,生父德超深感失望,1983年8月,同可怜祖母一样抱憾去世。在余后岁月中,石生亦从中年步入老年,回顾经历常常悔恨自已无能,未能完成追寻先父使命。令他欣慰的是,儿子文涛兄弟俩已长大成人,三代寻亲心愿有望继续。

文涛人高马大,思想敏锐活跃,不愧为新时代青年。他从广东打工起步,进而转战销售领域,一举改变穷苦身世。更难得的是,血蕴红色基因,革命家风未忘本,不用父辈交棒,主动承担起追悼爷爷英灵重任。他一面查阅史料找线索,一面多地探访寻路径,包括与川省客商接触中,也将此心愿列入话题。

万千功夫没白费,2015年秋,一位川东人士告诉他,达州市历史上曾称绥定府,是否因证明人听别川音,误将“绥”写成“舒”了呢?一字提醒点破迷津,文涛迅即驱车西进,来到当年川陕苏区中心重镇达州,市委党史部门证实,延续至上世纪30年代,民间仍俗称绥定府,红军战士一字写错不足为奇。另介绍当年苏区反敌6路围剿,战斗最激烈牺牲最大在万源,证明函提到的神山寨,很可能是那里一处小地名,需要到当地查访,看看能否与你爷爷牺牲的情况对号。

(王德元后人文涛与烈士墓合影)

文涛听完分析指引,又跨越数县赶到万源,在该市宣传、党史两部门引领下,顺利找到了与神山寨音义相近的神树坪战场旧址,也找到了爷爷壮烈牺地红岩子。此外,还在他们陪同下,一块参观《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和晋谒设在秦河小学的德元烈士纪念碑。更让文涛激动的是,在通江县规模宏大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中,见到了当年苏区政府设立的英烈纪念碑和爷爷墓碑,顿时热泪盈眶,感奋不已。

按说,苦苦追寻终获结果,祭奠英魂称遂心愿,然而水到渠却未成。问题在于,无论纪念碑还是墓碑,烈士籍贯均为河南商城,陵园和纪念馆担心,是否为同名同姓两烈士,故而不敢贸然认可寻亲晚辈请求。受阻症结迁涉异地,文涛不得不去电商城党史办查询,应答确在他们县英烈名录中,记述文字与川省陵园相同,没有更多内容。“没有”二字就是希望,文涛决心寻根到底,返回广东压下业务,随之千里迢迢奔赴河南省商城,如果真是同名同性两烈士,当地必有确切故址和亲属,可以登门拜访相认。

然而此要求让商县民政犯难,他们曾遍查全县各乡镇,尚未找到亲属后代,以致准备好的烈属证和抚恤金被搁置,没办法发放到户。此说让文涛暗自庆幸,来前担心的石头落地了。于是不顾奔波疲劳,径直穿越两省再返川东,向陵园、战史馆和纪念碑所在地通报核实情况,王德元系自已亲爷爷确切无疑。几单位不仅接受认定,还深为感动,随即以尊贵宾客接待,并为其祭扫活动提供一切方便。文涛也一一奉上锦旗,上书“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全心全意为民解忧”两行金字,表达自已深深谢意。

(王德元烈士后人在陈列馆门前合影)

2016年7月1日,时值建党95周年,文涛夫妇引领父母、偕同弟弟文俊、儿子王鹏、王林一家九口,特地赶赴当年红军浴血保卫的万源,首先晋谒德元爷爷壮烈牺牲地红岩子,随后在秦河小学师生簇拥下,来到校园纪念碑前,叩首燃鞭隆重祭奠,祖孙三代泪如泉涌,悲怆呼号撼天动地,苦苦寻亲八十余载,终于达成心愿,于墓地碑前与英灵相聚。当地电视台适时赶来,录下这激动人心一幕。《达州日报》、《达州晚报》分别以《历经84年五代接力费尽周折苦寻烈士找到了》和《湖北孙儿达州找到红军爷爷纪念碑》大标题,予以长篇报导,情真意切,感动了千千万万受众。

文涛一家归来哀思未了,又爬上后山爷爷参加红军前住所旧址,早年破败茅屋和杂草荒坡全没了,代之以茂密松林郁郁葱葱,热土旧地触发遐想,他们拟申报民政核准,在此建一纪念石碑,恭迎壮烈英魂回归故里,与其生前一直惦记的先父慈母朝夕相伴。同时,也给子孙后代及邻里乡亲,提供清明佳节就近祭奠去处,通过追思缅怀先烈,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更好地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多作贡献。

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