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塆“共存社”

2024/10/08  浏览量:   作者:詹维东  来源:团风县老促会

(图为八斗塆浚新学校旧址)

时间:

1921年7月15日至21日

地点:

团风县回龙山镇八斗塆浚新学校

人物:

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林洛浦、卢春山、卢斌(陆沉)、李书渠(李伯刚)、郑遵芳(郑南宣)、李求实、廖焕星、唐际盛、易礼容、冼百言(冼震)、沈光耀、郑兴焕、刘光起、吴景钟(吴光胜)、杨行健、龚士希、刘茂祥、汉儒、浚孙、克友、镇山

名称:

共存社(又称波社)

宗旨:

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图阶级争斗、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

成立过程:

       1920年春,以恽代英、林育南为代表,包括团风的林育英、林洛浦、卢斌、卢春山等在内的互助社成员,在试验“新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倾向马克思主义。开始,他们虽然没有完全实现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思想上还存在着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杂质,但是,他们在“五四”运动以后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业绩,特别是他们创办的“利群书社”的巨大影响,在客观上为武汉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立,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他们的宣传活动也引起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中共武汉早期组织负责人的重视。

1920年6月,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维经斯基给俄共(布)中央远东局海参威分局外国处的信中,特地谈到武汉的情况:“目前,我们主要从事的工作是把各革命团体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中心组织。‘群益书店’可以作为一个核心把这些革命团体团结在它的周围。”根据当时武汉地区的实际情况,‘群益书店’应该是指恽代英、林育南、李书渠等创办的“利群书社”。1920年9月至1921年2月担任中共武汉支部书记的包惠僧回忆说:“临时中央有信给我,要我们吸收恽代英及他领导的‘群益书店’的分子。我也去访问过他们,恽代英也同我谈过李书渠、廖焕星、卢斌(陆沉)、林育南等,我和刘伯垂、陈潭秋都直接同他们接触过,但他们此刻热衷搞新村运动,办书店,注意个人修养,一个一个都像清教徒似地不容易使人接近。李汉俊来武昌,也到利群书店谈过,马迈也夫同鲍立维来武昌也到利群书店参观过,终究没有同他们联系上。”董必武1937年回忆说:“当时武汉有一个激进青年团体,他们的意识形态是‘乌托邦’的半无政府主义的,他们的兴趣在于进行新农村运动。这个中心在中华大学组织了一个‘利群书社’,他们的领导人是一个卓越的青年,叫恽代英。”

在林育南去北京上学期间,恽代英由于深受李大钊、陈独秀、刘仁静、林育南等人的影响,刻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各种新思想,世界观发生革命性转变。“利群书社”大多数成员的思想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开始向马克思主义方面转化。恰在这时,林育南接受马克思主义后,再也无心学医。1921年初夏,他从北京回到武昌,与恽代英和“利群书社”成员商量,成立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的革命团体。

1921年7月15日(1989年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鄂东革命史略》为14日)至2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是团风回龙山八斗塆浚新学校最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武汉互助社的24名进步青年在这里召开年会(这个年会原计划在河南信阳柳林中学召开,但信阳的社会政治环境不及鄂东黄冈的群众基础,恽代英、林育南等决定在回龙山召开),宣布成立“共存社”。

7月15日晚,参加会议人员全部到齐。他们是: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卢斌(陆沉)、卢春山、林洛浦、李书渠(黄陂县人)、唐际盛、廖焕星(湖南人)、郑遵芳(黄安县人)、冼百言(冼震,广东南海人)、刘光起(黄陂县人)、李求实(武昌人)、易礼容(湖南人,毛泽东的表弟)、吴景钟、杨行健、沈光耀、汉儒、浚孙、龚士希、克友、镇山、刘茂祥。

易礼容经毛泽东派遣来湖北省黄冈赴会时,毛泽东(1921年6月9日从长沙出发)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其中,易礼容为长沙文化书社的经理。毛泽东知道利群毛巾厂的情况后,向易礼容做了介绍,建议易礼容到湖北团风购买铁木混合织布机,并学习办厂经验,聘请技师,在长沙筹力织布厂。易礼容正好赶在这段时间来,所以也参加了这次大会。会后,林育英、林洛浦及一姓邓的工人,随他到长沙开办织布厂。

确定的会议议程主席团的分工是:7月16日,大会执行主席:卢斌。7月17日,大会执行主席:沈光耀。7月18日,大会执行主席:李书渠。7月19日,大会执行主席:林育南。7月20、21日,大会执行主席:恽代英。

7月16日,大会的第一天,议程是讨论“主义及宗旨”。经过一番热烈的争论,一致同意即将成立的团体叫“波社”,即“波歇维式”的组织,就是苏俄的布尔什维克的意思,取社会大同,人类共存之意,定名为“共存社”。其宗旨为:“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图阶级争斗、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为目的。”在17日至21日的5天中,其议程是分别讨论“共存社”下设股室、社友资格及权力、社员经济和戒约及各股的权力、总务股委员产生办法和审议章程草案、书社学校毛巾厂的经济事项。“共存社”下设总务股、教育股、实业股、宣传股,社内分社员社友,社友有选举权,但不能介绍别人为社员或社友,目的是“不至因社友不健全而失败了社务”。社内事务则由社员、社友公决,实行民主集中制,社员、社友必须遵守社内戒约,即“不嫖、不赌、不烟、不酒、不纳妾、不奢侈、不有害社会事业、不有害社会团体”。共存社章程一共60条,由恽代英负责起草,交由会议讨论通过。末尾附社员、社友愿书,以接到愿书为正式入社。原利群书社的刊物《我们的》改为《共存》。其“组织极严密,俨然一国家”。

“共存社”在团风回龙山八斗塆浚新学校成立,出席成立大会的24人中,有林育南、林育英、卢斌、卢春山、林洛浦等5人为团风籍,他们也是互助社、利群书社成员,说明互助社发起人和主要领导者恽代英与团风的林育南等人之间,有着一同探索“新生活”、一同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一同实现世界观革命性转变的特殊联系,也是林育南在互助社、利群书社等团体内努力工作的阶段性的总结。之所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风能较早地建立地方组织并开展活动,是因为这次大会在客观上为团风建党打下良好的基础;参加共存社成立大会的5名团风籍青年,已经懂得党的理论和党的活动的方法了。

“共存社”公开宣布拥护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改造社会,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这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表明“共存社”虽然不是共产党组织,但是一个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革命团体,与互助社、利群书社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1982年,郑南宣(遵芳)回忆说:“在你们黄冈(今团风)浚新学校召开的共存社成立大会,是我们互助社成员思想飞跃的一次会议。”

“共存社”的成立,说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同时,以恽代英、林育南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虽然没有“与共产国际以及上海、北京”的中共早期组织取得联系,但“也在独立地开展建党活动”。

1921年10月,参加了党的成立大会的董必武、陈潭秋返汉后在万忙之中与恽代英一起来到黄冈县回龙山八斗塆“浚新学校”了解“共存社”的情况,认定“共存社”是湖北共产党主义小组之一。1922年初,林育南从苏联回国后,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与“共存社”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与恽代英向董必武一起商量决定:解散“共存社”,让其成员在严格的党团介绍人审定后分别参加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经董必武、陈潭秋、恽代英、林育南的介绍,林育英、陈荫林(陈潭秋之弟)、肖云鹄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回龙山八斗塆党小组,胡亮寅任组长,几乎与此同时或稍后,陈潭秋在陈策楼建立了党小组,肖云鹄任组长。两个党小组直接隶属于中共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可以说黄冈党小组是当时中国农村最早的党小组。

主要的工作成就:

   “共存社”成立后,虽然时间很短,但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刊物上介绍宣传共存社成立的过程和纲领主张,并将杂志名称《我们的》改为《共存》,为我们研究共存社这段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二是大力发展社友社员,壮大组织;三是大力发展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继续办好浚新学校的基础上,还在武汉创办了工人夜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们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工人的觉悟,教育他们认识自己的力量,鼓励他们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四是领导开展工人运动,最著名的就是1921年9月——12月发生的粤汉铁路和汉口人力车工人罢工斗争,对湖北以及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育南、李书渠、施洋等人是这几个罢工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得到了李汉俊、邓中夏等共产党人的高度评价;五是积极亮相国内外政治舞台,与其他共产党组织(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取得联系,参加共产国际东(莫斯科)会议,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职业革命道路。六是培养、发现和团结了一批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恽代英、林育南、张浩等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已经写入党史。张浩在延安病逝,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亲自为他抬棺执绋守灵,并为他题写“忠心为国,虽死犹荣”。林彪也是在林育南、林育英、恽代英等人的影响和培养下成为杰出军事家的。

对“共存社”纲领和行动的历史认识应是:一、“共存社”制订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纲领。共存社制订的“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求阶级争斗、劳农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的纲领宗旨,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纲领。首先,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要通过阶级斗争,以消灭人类社会的压迫和剥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共存社成立之前,其大多数成员们对《共产党宣言》都进行了认真的学习研究。特别是“共存社”创建人之一和宗旨纲领的起草者之一恽代英,1920年下半年,受《新青年》杂志的委托,翻译了考茨基的《阶级争斗》。这本书主要是正确地阐述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他是《阶级争斗》的翻译者,也是《阶级争斗》的学习者、掌握者、接受者和运用者。其次,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农政治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农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应成为社会的主人,而不应是受压迫剥削的劳农。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通过对劳动剩余价值的剖析,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劳农工人的秘密,马克思主张,要彻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实现劳农政治。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登上社会政治舞台,做社会的主人。共存社的纲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第三,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社会物资充足的理想社会。“共存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共存社”的“人类共存”与互助社等社会团体提倡的“共同生活”有天壤之别,前者是马克思主义的,后者带有行会改良主义的色彩。这也表明,“共存社”在革命团体互助社的基础上升华到了共产主义小组的性质。

二、“共存社”是由一批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分子所组成。共存社的成员们基本上都参加过互助社,都是激进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致力于自身修养,服务社会,寻求共同生活。武汉利群书社成立以后,通过学习、研究马列主义,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论,以及如何改造社会的方法论都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和升华,使之成为了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共存社的灵魂人物恽代英、林育南、李求实等,是利群书社的主要成员,他们学习、研究马列主义尤为刻苦认真,完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转变也更为突出。共存社主张个人修养,在组织内一直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了大家公而忘私的献身精神,坚忍不拔的斗志,这些品格正是做为一个共产党员所必备的条件素质。

林育南参加苏联伊尔库茨克召开的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俄文调查表签名影印件。

三、“共存社”是最早亮相国际政治舞台并被共产国际认可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之一。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为了号召中国和远东弱小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争取民族解放,共产国际在苏俄的伊尔库茨克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当时中国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一共有44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39人。林育南代表共存社参加了这次会议,他的委任状由共存社总务委员沈光耀签署:“本社特任林育南为出席伊尔库茨克会议代表此状”。共产国际给每个参加会议的代表都作了调查表,用中、俄两国文字填写,表上标明参加人员类别是“中华共产党部”,说明了共产国际认可共存社为中国共产党组织。这个调查表和委任状是上海一大纪念馆七八十年代到苏联查阅相关资料才找到,非常珍贵。从当时的交通条件和政治形势来看,林育南参加这次会议非常艰难,他从汉口坐轮船到上海,再由上海坐船到大连,从大连乘坐车到哈尔滨中转,1921年11月5日到达满洲里,与其他先后到达的中国代表团本部代表(张国焘带队,张太雷、瞿秋白、任弼时、刘少奇、萧劲光等先期到达)会合,随后在12月1日——10日分批秘密出境。会议原定在伊尔库茨克召开,因为这里离莫斯科比较远,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出席极不方便,根据列宁的指示,决定将会议改到莫斯科举行。1922年1月21日,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中国共产党代表团的任务是: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工作,听取共产国际的指示,学习苏俄和其它各国的革命经验。这是有记载被确认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对帮助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列宁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认清中国国情,制定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林育南也是因为参加了这次会议之后,才知道中共一大的召开,回来之后跟恽代英商议,解散共存社,带领共存社成员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四、“共存社”成立之前其成员与很多中共“一大”代表进行了深度交往和广泛接触。(一)与毛泽东的接触。共存社在成立之前,跟其他党组织成员都有过深度交往和广泛接触。1920年2月,恽代英、林育南等人在武昌横街头创办利群书社,主要经销《新青年》、《星期评论》、《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报,白天营业,晚上开会自修,半工半读,制定了以“利群助人,服务群众”为宗旨的14条约法。1921年2月又创办了利群毛巾厂,为利群书社和浚新学校提供经济帮助。这段时间毛泽东就在武汉开展活动,住在利群书社的楼上,经常与恽代英、林育南等人纵论天下大事,他对恽代英、林育南创办书社和经济实体的做法表示赞同“这个办法好!”1920年8月,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在长沙创办了文化书社,易礼容担任文化书社的经理。文化书社创办时,毛泽东还请恽代英等为文化书社做信用担保人,以便向外地订购书报时免去押金。毛泽东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经常将杂志寄到武汉利群书社代售。1921年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又创办长沙望麓园织布厂(林育英1922年到这个厂担任技术人员),也是易礼容担任经理。1921年7月,毛泽东派易礼容到回龙林家大塆采购织布设备,正好参加了共存社成立会议。共和国成立后,易礼容担任新华书店负责人,别人问他文化书店是不是新华书店的前身,易礼容回答,利群书社才是新华书店的前身。(二)与包惠僧、陈潭秋、李汉俊等人的接触。1920年6月,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维经斯基在给俄共远东局外国处的工作信函中提到武汉的情况,认为利群书社可以作为一个中心组织把其它革命团体都团结起来。1920年9月至1921年2月,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上海渔阳里2号陈独秀《新青年》编辑部)写信给包惠僧,要求他去吸收恽代英、林育南等人入党。包惠僧、陈潭秋、刘伯垂等都直接跟恽代英、林育南等人进行了接触,但是当时恽代英、林育南等人热衷于搞新村运动,特别注意个人修养,一个个都像清教徒似的不容易使人接近。“一大”召开前,李汉俊、苏俄代表马迈也夫、鲍立维都去过利群书社,没有跟恽代英、林育南等人联系上。(三)与刘仁静的接触。一大代表刘仁静,跟林育南在武汉中华大学中学部读书时是同学,后来一起考到北京上大学,在北京期间刘仁静跟林育南的接触比较多,经常在一起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刘仁静跟恽代英也经常书信往来讨论马克思主义问题。由此可见,共存社成员的思想与行动是得到当时国内共产党组织的广泛认同的,他们虽然没有跟苏俄代表和上海中共早期组织取得联系,但是也在独立地开展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活动,他们的行动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愿。

研究动态:

        西方和港台一些中共党史研究者曾极力鼓吹历史虚无主义。他们认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不具备成立共产党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舶来品”,是从苏俄移植过来的,等等。共存社的成立有力的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表明即使没有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中国迟早也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当然,共产国际和苏俄的帮助,的确加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进程。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很快就有成果出来。

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常常围绕参加过“一大”的13个代表及其所代表的组织,而其他则涉及较少。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林育南和其亲属都受到了牵连,全国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都将与林育南相关的资料撤掉,很少有人对共存社这段历史进行研究。1977年11月5日邓小平在一个文件上批示,“林育南是党的最老一批同志之一,是很好的同志,毛主席很了解他,是烈士,同林彪是近亲,但毫不相干”。同一天,李先念也做出重要批示:“林育南是革命烈士,不能因为林彪的问题影响到林育南烈士的后代,党的政策历来是社会关系看本人。”从这以后,对共存社和林育南的研究才开始解冻,但是相关党史书籍将其定性为“共产主义性质的团体”或者“共产主义小组”。即使在团风对共存社的认识也不是很高。

近几年,学术界开始重新关注和研究共存社。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导李良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遗著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编号:11&2D079),将《林育南文集》列为重要成果之一,并列入“中国共产党先驱领袖文库”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刘云山、刘奇葆先后做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了文库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2015年12月12日在团风县委党校召开了该书的出版座谈会。2015年9月28日,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海文(李求实之子)在《北京日报》撰文《共存社:未受重视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第一次将共存社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他还在《湘潮》、《当代广西》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指明共存社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2018年,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胡中秋在《档案记忆》5期上发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共存社》,从纲领宗旨、组织形式、成立时间、人员构成、活动内容和地域等方面,将共存社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这两篇官方党史工作者在党报党刊上对共存社进行重新定性的研究文章,是近几年党史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值得关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湖北日报荆楚网、湖北党史网等主流网站对李海文、胡中秋的文章进行了转载,党史学术界影响比较大。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第70—71页记载:“值得注意的是,在党成立前后,与共产国际以及与北京、上海没有联系的一些先进分子也在独立开展建党活动。1921年夏,湖北利群书社在黄冈开会,在三天(七天,1921年7月(14)15日至21日。编者注)的讨论中,其成员一致拥护无产阶级专政,拥护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拥护苏维埃,赞成组织俄国式党—布尔什维克式的党,并提议把即将成立的组织称做‘波社’(即共存社),(波及布尔什维克之意)。当得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消息后,该团体很快停止活动,恽代英、林育南、林育英等一些先进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中共党史学习,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重温共存社这段红色历史,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团风革命老区革命传统,传承共存社红色基因,把八斗塆共存社成立旧址这个重要的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好。就是要激励我们继承和发扬先辈不畏艰险、敢于奉献、勇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敢于从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安于现状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克难奋进,不断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向历史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资料:

《黄冈县志》武汉大学出版社

《鄂东革命史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共产党团风县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

《团风县志》武汉大学出版社

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