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事变中英勇奋战的

新四军团长徐锦树

2024/08/26  浏览量:   作者:倪金元  来源:罗田县老促会

 

 

徐锦树,罗田县三里畈镇宜林村柳树冲人,生于1909年1月8日,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早年参加黄麻起义,后任红30军88师268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3支队5团团长。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告别皖南,从岩寺出发,开始向北转移。9000多人马冒着罕见的冬日暴风雨,分三路纵队集结于青弋江畔的湾滩章家渡。此时,蒋介石部署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以7个师、近10倍于新四军的兵力,将新四军重重包围,张开了血盆大口。1月6日下午,朔风卷着大雪迎面袭来,阵阵寒意刺骨穿髓。面对严峻局面,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实际是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参谋处长赵令波等召开军事会议,部署部队突围行动方案,其中决定让徐锦树率领的5团在高岭阻击国民党79师,掩护军部和兄弟部队突围。7日凌晨3点钟,团长徐锦树、政委林开风、参谋长梁金华带头浴血奋战,攻下了高岭,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他机智地指挥部队打退了79师一次又一次进攻,坚守了两天两夜。10日上午,5团完成了后卫任务后,得知全军向石井坑集中守备,他们便从高岭撤回向石井坑开进。石井坑是个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坐落在东流山北侧的山沟里。在这条大山沟的北侧,有一排连绵起伏的山岭,这就是石山、北山、馒头山、长垄山、虎云山。这片地形,站在北山山顶向里面看,正像一个葫芦瓢的剖面,大冲沟是它的柄,石井坑是它的勺子头。勺子头的四周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如果周围山头被敌占领,那么步枪、机枪、手榴弹、大炮的火雨,就会居高临下地倾泻到被围新四军的头上。叶挺环顾着大山坑,长约9里,宽约4里,这里积聚着5000人。这些人,大部分是后勤人员、机关人员、医护人员、伤员……

石井坑的所有粮食、牛、羊、猪、狗全买来了。但它不够全军半天的食粮。少得可怜的食品,还要保障前线作战部队和伤病员的供应。

叶挺沉思一阵后,命令第3支队司令员张正坤、第5团团长徐锦树坚守东流山,并强调:“记住!东流山是石井坑的主要屏障。如果它失守了,石井坑就无险可凭了!”这是最后的关头!徐锦树率团迅速奔向东流山高地。

敌军向东流山发起一轮又一轮的疯狂进攻。炮弹带着撕裂空气的尖利的啸声,漫天黑乌鸦似的扑落到东流山上,随着烟尘升腾,滚过一阵阵沉雷。

弹片、砂石、断枝、残叶,腾空四溅。徐锦树从尘土、枯草、砂石的重压中爬起来,他的脑袋嗡嗡直响,眼前金星乱迸,什么也看不清楚。泥沙在牙齿间咯吱咯吱地发响,他“呸、呸”地吐了几口,闭上眼睛…..,大地在他身下颤抖、蹦跳,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雷声,仿佛来自地下,这座山头仿佛就要爆裂。今天敌人的炮击,比昨天要猛烈3倍,徐锦树经历过多次战斗,却从未经历过这样的猛烈的炮火。“守住!坚持到一人一枪也要守住!”徐锦树耳边又响过叶挺军长的声音,艰难地站了起来,指挥战士们再次投入战斗。军部作战处参谋杨正康在东流山战斗日记中写道:“我5团全体指战员在与阵地共存亡的口号下,与敌逐地争夺,其壮烈为历次激战所罕见。”

1月13日,由于寡不敌众,敌军40师攻占了东流山主峰。徐锦树接到命令,率部向军部靠拢,掩护军部冲到了地形险要的大康王坑。夜晚,大量敌军压境,局面已经无可挽回了,叶挺命令军部两名参谋分头到敌52师和108师去接洽谈判,不久叶挺被108师扣押。第5团在防守东流山阵地时伤亡很大,临突围时只剩百余人,突围中又被冲散,团长徐锦树、政治委员林开凤受伤被俘。

徐锦树被俘后,同3支队司令员张正坤一道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七峰岩监狱。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利诱,残酷折磨,始终坚贞不屈,顽强斗争,并成立秘密党支部,积极组织难友越狱。1941年深秋挖墙越狱,与追捕的敌人英勇搏斗,当场壮烈牺牲,年仅32岁。

然而,先烈的鲜血不会白流。正是徐锦树这样的英烈们,用信念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初心,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担当,时代精神和使命感,什么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牺牲精神。

他们为中华民族铸就不朽的精神丰碑,振奋着中华民族的魂魄,它也必将在未来的征程上,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进。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