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0 浏览量: 作者:李忠厚 来源:黄州区老促会
“五•四运动”后,湖北知识界变化巨大,启蒙运动蓬勃开展。黄州,孕育了革命老区红色摇篮——聚星、浚新、青黎三所学校。
清光绪末年(1908),陈树三(陈潭秋五哥,武昌首义重要人物)加入同盟会后,回到家乡宣传革命,并用陈氏族产作为办学经费,在陈氏宗祠创办了新式学校——聚星学校。
聚星学校新在哪里呢?
首先是定位新,与传授“四书五经”的私塾不同,所设课程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音乐,图画、体育、英语等;其次是学制新,实行六年一贯制,男女合班,免收学费,也收外姓学生;再就是教员新,聘请知名人士陈步赢为校长,还有萧仁厅、王岙洲等进步人士任教;还有就是教材新,教材大多是教员自己以反映本地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农民受剥削压迫的事实,启发学生的阶级觉悟为目的编印的。当时,设中低两级各一班,学生40多名。这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简直是闻所未闻、不可思议。
开学后,一些受剥削压迫的农民的孩子也高高兴兴地来上学。后来,学生越来越多。民国六年(1917),学校迁至陈策楼后的向阳坡上。分三个班,学生有100多名。
不知你是否知道,共产党员陈防武、萧仁鹄、胡亮寅等在这里任教后,学校为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活动建立了童子团等各种组织。陈潭秋等共产党人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燃起了革命之火,成为黄冈革命的策源地。
聚星学校的影响不断扩大,远近闻名。
1919年7月,接受新思想的林育南在中华大学中学部毕业后,在八斗湾林姓的家庙“兴隆寺”建成一所新型学校——浚新学校,这是他为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教育农民,开乡村风气而开的。
当时,林育南邀请胡亮寅去任教。开班和课程与聚星学校相类似,学生有30多名。学校组织学生以童子团的名义组织宣传队到回龙镇及各村塆演讲、唱文明戏、打菩萨,与封建势力作斗争。
当地土豪劣绅恨得牙痒痒的。
一年后,因封建势力的干扰破坏,加上经费出现困难而不得不停办。
1921年春,从武汉过来的恽代英到林育英(林育南堂兄)家商量重新办学,并确定学校以实地观察、野外生活、自治互助等为主,尤其在培养学生成为运动的有力生力军为目的。
恽代英等在武汉开设的利群毛巾厂负担了办学初期的经费。
为将学校办好、办长久,师生们想尽办法增加收入,利用课余时间,有的打零工、有的挖药材,使学校逐步做到了自给自足,还吸引了不少的青少年前来读书,学生增至五六十名。
在这里,新的思想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后来,董必武曾几度来这里秘密主持重要会议,还与师生一起商讨革命。因当地土豪劣绅对学生与封建势力斗争的行动惊恐不安而向国民党县政府告状。几经周折,学校于1923年被查封停办,胡亮寅等人被迫转入其他学校,或赴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
星火燎原,不掩其焰。
民国十年(1921),继聚星、浚新学校之后,清光绪末年(1908),扬鹰岭刘氏宗族大户捐资的族学青黎学堂由共产党员刘念祖(大革命失败后,由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后留在莫斯科马列学院任教)接手,将学校改为——青黎学校,当时,分三个班,有学生100多名,其办学均与聚星、浚新两校大同小异。他先后聘请了吴履松、刘绳祖、陈主华、王颖之、萧润生、杨周田、陈若愚等进步知识分子任教。与聚星、浚新两校一起成为革命的摇篮。
浚新学校停办是有教训的。刘念祖接管后,为了既合法,又能保证经费,仍推举其父刘兴斋(族长)任校董事长。1927年,迫于形势,刘念祖只身赴苏联。民国三十二年(1943),祁干卿接管后改为公立,更名为扬鹰岭中心国民学校。
三校师生密切往来,联合办《自我牺牲》小报,宣传革命。1922年,为纪念“五四”运动三周年和“双十节”,三校还联合组织了声势浩大、热闹异常的“提灯晚会”。
三所学校,星火燎原;声名远播,永留青史!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