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成与省二高校歌

2024/07/10  浏览量:   作者: 倪金元  来源:罗田县老促会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2年2月,鄂东行署遵照湖北省政府命令,将建于罗田县蕙兰山下三解元村(原属黄冈)原鄂东分校的高中部改为湖北省立第二高级中学,简称“省二高”(黄冈中学前身),始由张国威任校长,三个月后由蔡礼成任校长。

蔡礼成,字闻佛,罗田县大崎镇泗泊河畈上塆人,早年于日本长崎高等师范数学系毕业,回国后,历任湖北省立科学实验馆馆长,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他担任省二高校长后,为省二高写了校歌歌词:

蕙兰山下,泗水溪头。

良师益友,朝从夕游。

爱惜这泗水,韶华休闲度。

歌词简短晓畅,朗朗上口,文脉相续,明快质朴中朝气蓬勃,奋发向上。浓缩了蔡礼成对省二高的深厚情感,充满了对教育和学生的希冀。

蕙兰山,海拔852米,因山上盛产蕙兰花而得名,挺拔神奇,风光秀美。蕙兰山,聚山川之灵气,蕴日月之精华,藏龙卧虎,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孕育出了众多不凡的优秀子孙。

蕙兰山一带,1952年11月以前,一直是黄冈县的属地,清代诗人、翰林院编修周锡恩曾自豪宣称“吾黄人文,号为冠楚”。进士出身的黄州知府禹殿鳌也赞叹:“黄冈人文甲天下,弦歌之声,十室而五。”蕙兰山下一带同黄冈其它地方一样,一直保持着“耕读传家”,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千余年的科举考试中,一直文风炽盛,文脉流长,辉烁至今。“瓦屋竹舍书声朗,放下锄头考一场”,三年一科,应者如云,极为壮观。祖孙三代应试,父子结伴赴考大有人在,源源不断地走出了一批批秀才、举人、进士,或为官、或从学、或从教等,在不同领域取得了不同凡响的业绩。

成长于蕙兰山脚下牌楼塆的方仕政,自幼聪颖,才思敏捷,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中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方仕政官居高位,历经三朝,兢兢业业,清正廉洁,颇多建树,70岁时致仕,回到家乡颐养天年,明宣宗亲赐匾额一块,上书“清政廉静”。元末明初,蕙兰山脚下的三解元,在省试(即乡试)中,学子中有三人中举,并夺得第一名,称为解元。从此,该地便更名为“三解元”,一直传为佳话。泗水,即泗泊河,系长江支流巴河上游的一个支流,长年碧水流淌,滋润着蕙兰山下的一方文脉。省二高选址于三解元是有深深寓意的。蔡礼成作为本土蕙兰山下的杰出人士,经常给学生讲解这一带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学生接续文脉,发扬光大,发奋攻读,成为国家民众的有用之才。

良师益友,朝从夕游。抗战时期,鄂东大地惨遭日寇蹂躏,生灵涂炭,物资非常缺乏,教学用品严重不足。开始,学生课本除国文为铅印外,其余都是油印,夜晚自习几个人共一盏油灯。师生生活相当清苦,虽是公费供给,实际上是免强度日。每天两粥一饭,蔬菜除师生自种供给一部分外,其余只有腌菜和豌豆,团结一心,师生们戏称:“滚盘珠”。数座破庙和几间祠堂,挤着千余名学生,晚上连翻身都困难。艰难的时势,艰苦的生活,却激励着教师精心授业解惑,与学生同甘共苦,亦师亦友,情感真挚,共克时艰,为国育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自力更生,刻苦勤学的可贵精神。

爱惜这泗水,韶华休闲度。简陋的庙宇和祠堂,因为省二高学生的朗朗读书声,使蕙兰山下,泗水河畔散发出悠远的文化馨香.师生们以救亡图存,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相激励,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惜时如金,不负韶华,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有150多名学生考入军官学校,256名学生投笔从戎,报名参加“青年抗日远征军”,背井离乡远赴缅甸参战,大部分学生血洒异国他乡的抗日疆场,镌刻在抗日的历史丰碑上,永为后人铭记。

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