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市“红色渡口”历史厚重

2024/05/27  浏览量:   作者:文建华 帅又龙  来源:武穴市老促会

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是湖北省武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主要工作之一。带着这项任务,我们走进了号称“红色渡口”所在地:湖北省武穴市田家镇街道办事处铸钱炉村。

红色渡口,原名“马口渡口”,地处铸钱炉村钱炉塆境内。此地与黄石市阳新县半壁山农场隔江相望,而且还是连接鄂、赣、皖三省交界之处。江面宽度仅为560米,地势险要,水流湍急,素有“楚江锁钥”“长江咽喉”“荆楚门户”之称,历为兵家必争之地。革命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在此有过三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行动,为新中国的成立刻写了厚重的“武穴印迹”。

铸钱炉村党支部书记吴定胜热情地告诉我们:2007年10月,在湖北省财政厅鼎力支持下,中共武穴市委、市人民政府在“马口渡口”原址上修建了一座雄伟、庄严的纪念碑,碑身高约30米,占地2亩。上面镌刻着原国家副主席王震于1991年5月5日亲笔题写“红色渡口”四个大字。

从此以后,这里便成为了武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如今,这个地方因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又成为了商家角逐之所,因而创造出了“田镇模式”“异军突起”的商海奇迹。

1930年6月,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派遣红八军四、五两个纵队首次在此渡江。其时,国民党顽军惧怕红军截断长江,调遣了大批海军陆战队,出动战舰十二艘,飞机十余架,并纠合日、美、英、法等帝国主义舰船,企图阻挠红军北上。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不畏强敌在前,采用机动灵活的战术,还是胜利渡江。

1944年秋季,王震、王首道将军率领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四千余众,突破侵华日军重兵封锁,抵达鄂豫边区。1945年5月23日晚上,八路军近万人马来到广济县(现武穴市)田家镇铸钱炉村铸钱炉塆。他们在赵辛初同志派来的向虹、卜剑(女)地下党和铸钱炉塆地下党贾石超、尤金典、贾道明等人大力配合下,积极开展筹粮、筹钱、筹布匹和伙食供应。

当天晚上6点,获知铸钱炉塆30多条漁船被国民党部队封锁。幸好贾道明等3位村民分别驾着漁船从外地回来。听说八路军要过江,年仅22岁贾道明自告奋勇地向部队领导报告说:“我是船主,水性熟悉,对阳新县当地口音非常了解,你们坐在我的船舱里面莫说话,由我与他们对话。”

约摸晚上9点30分,当渔船划到江南岸边的阳新县半壁山(原名“天牙山”)下,6名八路军战士从陡峭的山壁上很快攀援到了山顶。他们悄悄地摸到守江敌方阵营,将敌人清理干净。然后在阳新县地下党组织支持下,筹措到了20多条渔船。当晩10点30分,他们将渔船全部开到江北,贾道明又带头把准备自建房的木料贡献出来扎木排,其他村民不甘示弱,纷纷效仿。

深夜11点20分,王震、王首道将军率领八路军,带着当地老百姓自发慰劳的近3万斤熟小麦粉和布匹、鞋等物质,分乘四十余条木船和百余个木排来往。一夜之间,大部队全部从阳新县登陆上岸,也由此开往了抗日前线。

1949年春,“解放全中国,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进军号角吹响。在武(穴)蕲(州)沿江一线,人民解放军四野十五兵团四十八军共5万余将士强渡长江天险,其中一四二师在广济县田家镇铸钱炉村铸钱炉塆奋勇渡江。铸钱炉塆地下党贾石超、尤金典、贾道明等人在中共广济县委组织下,组织数百名船工,两百只木船,并动员群众编织大量木排竹筏支援大军渡江。

烽火岁月尽显风流,红色渡口彪炳千秋。5月14日,是红色村庄铸钱炉塆老百姓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四二师全体指战员在铸钱炉塆渔民们大力配合下,率先跨越天堑,飞舟抢渡。紧随其后的还有一四三、一四四、一六六师等三支大部队,他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百万大军终于胜利抵达南岸,在共和国的红色史册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昔日硝烟散尽,英雄气概长存。继承革命先烈光荣传统,弘扬红色政权不朽历程。“红色渡口”的创建,既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也有当地老百姓的伟绩。碑身高耸,屹立北岸。以示后人,名垂青史。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