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有故事的“铁吊罐”

2024/01/19  浏览量:   作者:王再飞 郑桂良  

直径40厘米,高35厘米,一只普普通通的铁吊罐。说它普通,是因为在大别山一带,好多农户家中都用它煮饭,而这只铁吊罐的不平凡,在于它曾亲历过枪林弹雨和纷飞的战火。

1

20世纪30年代,在英山陶家河西南,有一个叫冷水沟的的地方,它的北边有先锋寨,东边是胡家塆。此地住着一个林姓的独户人家,这户人家的父亲英年早逝,母亲汪氏,安徽古坊人,长年生病;次子林斗谷,29岁,未婚;长子林斗志,年长弟弟12岁,已娶妻生子。

哥哥林斗志在外地谋生,常年不在家,一家老小生活自然由弟弟林斗谷来掌管。林斗古虽然读书仅两年,但是他聪明、好学、勤俭,除了种田,还学会了砌石岸。为了补贴家用,他不时上山打柴,挑到8里路外的集镇陶家河街上去卖,一担百来斤的柴火可以卖1块钱。

林斗谷是个孝子,母亲身体有严重的胃病,吃不得硬东西,一天,他在陶家河街上一眼看中了一只铁吊罐(生铁灌注罐状),用铁吊罐煮饭,既省柴火,煮的米饭软糯香甜。他看中的这只铁吊罐容量比较大,可以煮二三升米,够10来人吃。一问价格,老板说要3块钱,林斗谷心里想:一担柴,可以卖1块钱,要卖三担柴方可。说干就干,林斗谷连忙回到家里,拿起砍刀,就到家后背山先锋寨上去砍柴。

当他走到后山岗上时,突然发现有不少的乡邻在山上热火朝天地挖战壕。一位身穿灰衣服头戴红五星的军人见到他,立刻冲他喊道:“老乡,马上就要打仗了,赶快回家吧!”

林斗谷一看就知道是红军,他也想放下砍刀想帮红军挖战壕,一位乡邻对红军说明了他家“父亡母病”的实情,那位红军便好言劝他赶快回家。

为了尽快得到那只铁吊罐,林斗谷还是想方设法到离家更远的五里排去砍柴,他硬是用三担柴,买回了那只期盼已久的铁吊罐。

2

红军的战壕刚挖到林斗谷家的屋后山,牛背脊骨的那场激战就打响了。

一天,一位身着衣衫破旧、带着伤的红军战士,沿着战壕气踹吁吁来到了林斗谷的家,对林斗谷说:“老乡,我们正在与白匪交战,战友们没时间做饭,正在忍饥挨饿,你家可否能帮我们做饭?”林斗谷毫不犹豫地回答:“没问题!”

那位红军战士连忙留下两块银元,边走边跑的说:“你沿着战壕上山,就可以找到我们,务必要注意安全!”

做饭是没问题,可是用什么送饭呢?林斗谷犯难了,突然他灵机一动,立刻想到了铁吊罐。尽管他很在乎这只来之不易的铁吊罐,买回也没舍得用几回,但是想到亲人红军为穷苦人民打天下命都舍得,自己的一只铁吊罐还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他连忙吩咐母亲和嫂子洗米煮饭,为了使亲人红军能吃上一口好热饭,他就用被子把吊罐包得严严实实的。然后,猫着腰沿着战壕上山,当到了泻泥坪时,只见山顶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周边的树草已经被炸光,山几乎是光秃秃的。林斗谷虽然心里也有些害怕,但是还是连爬带滚走了50来分钟,终于见到了来他家的那位红军战士。

就这样,林斗谷连续为参战的红军战士送了三次饭,最后一次送饭,正好遇到了红军战士的机枪因连续扫射,枪管都烧红了,一名红军战士就地取材,用林斗谷送饭的吊罐去取水淋湿枪管……

3

1979年,74岁的林斗谷病故,生前再三嘱告他的四个儿女:”什么都可以丢,但是这只铁吊罐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儿女们知道,铁罐是父亲为红军送饭的证物,也是老人一生的骄傲和自豪。老人的儿女们真的做到了,房子尽管反反复复修盖过多次,但是铁吊罐一直被作为“红色传家宝”被保存下来。

2023年4月,老人的儿子林亚江又把它无偿捐给胡家湾村“牛背脊骨战役红色传承馆”收藏,每一位来传承馆参观的客人,都好奇地在铁吊罐前驻足。铁吊罐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向客人讲述着它和它的主人的那段不平凡的经历……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