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五云山

2023/07/14  浏览量:   作者:徐 明  

图为五云山

五云山位于团风县淋山河镇东北部邹冲村、五云山村、金盆村,主峰在邹冲村境内。五云山东临大崎山,西为长江平原湖区,南临总路咀、马曹庙、方高坪等乡镇,北接武汉市新洲区。海拔380米,山势巍峨,峰峦叠障,面积大约5平方公里,为大别山向东的延伸的山脉最高峰。山青水秀,林木参天。山顶建有唐代龙泉寺,明代古山寨,古城墙。站在五云山顶,武汉的阳逻、新洲,麻城的龟山,团风的大崎山以及黄冈市区、团风县城尽收眼底。

五云山不仅是一座绿色的名山,更是一座红色的山!由于它地处大别山脉与长江平原结合部,战略地位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代陈友谅徐寿辉曾在此激战。

五云山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共产党武装活动的红色区域。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方毅、张体学、刘西尧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过战斗的足迹。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新四军五师,刘邓大军都在此转战过。

1925年黄冈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淋山河五云山脚的磙子河眠龙寺诞生。1925年初,根据党的“四大”会议精神和中共武昌地委的决定,团风在汉的党团员返回家乡,发展党的组织。磙子河大李岸人的陈学渭从武汉回到家乡,积极在亲戚朋友中宣传革命,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和宗旨,发展党的组织。很快发展党员4人,于2月末建立起黄冈农村第一个党支部。3月,以磙子河党支部和后来成立的回龙山、扬鹰岭党支部为基础,建立黄冈特别支部委员会。8月,磙子河党支部率先组织动员农民,在眠龙寺成立“磙子河农民协会”。在当时的黄冈农村起到很大的宣传、启发和带动作用。

1930年11月,红一军在军长许继慎、副军长徐向前带领下,攻克新洲城,歼灭国民党两个团后,经旧街过五云山,进入黄冈东乡。

1938年10月23日,黄州沦陷,24日,中共黄冈县委在杜皮张家山成立了鄂东抗日挺进队,在贾庙、杜皮、淋山河五云山区开展抗日活动。11月,方毅、张体学亲率挺进队夜袭淋山河日军据点,全歼日军,缴获一批枪支弹药,打响了黄冈敌后抗日第一枪,极大鼓舞了鄂东军民抗日斗志。

1941年春,鄂东抗日游击五大队经历“夏家山事件”后,撤到王家坊开辟根据地,站稳了脚跟,整个淋山河地区包括五云山区詹家湖区(詹家咀、龙王岗、范家塆、李家楼、凤凰、石盘咀、赵泥畈、栗术岗、石家塆等村)就是共产党的游击区域,黄冈便衣队经常在此活动。

1939年9月,新四军五大队配合国民党军队在五云山东南的淋山河、杜皮、总路咀交界处马鞍山与日军激战,取得马鞍山大捷。9月11日,驻新洲、黄陂、淋山河等地的日军高桥联队、森冈骑兵联队,集结千余兵力,向孙家凉亭、杨家山、三庙河、总路咀一带大肆进犯,企图扫荡大崎山区。当时新洲城内居民江鸿文等数十人,都被抓作民夫随军挑运子弹。同日日军夜行至马鞍山何氏洞堂附近,又将该地农民贺博成抓住,强迫为其引路,继续向东行进。因天黑难走,其先遣部队行至牛车河烈马回头处,便稍事停歇,整队待发。其时,驻守鄂东的国民军广西部队172师(属李宗仁部,程树芬兼师长)师部就驻在总路咀竹林塆,距敌先遣部队停歇的烈马回头处不到 5公里。得到日军进犯的情报后,师部立即命令第1团(亦称103团,团长卢明)前往阻击。该团第2营曾在东岳庙驻扎过,对马鞍山一带地形较为熟悉,因此担任先锋队。为全团前进开路。营长刘志强率领第5连作尖兵,向马鞍山进发,其他连分三路推进;左右两路分别抢占牛车河两侧山地,中间一路作尖兵连的后援。

烈马回头处在牛车河几座小山之间,山形遮住东面的视线,又因天未大亮,故暂停在这里的敌先头部队未能发现国民军的行动。刘志强营长率尖兵连已接近烈马回头处,与敌仅一丘之隔。当他们转过岗时,突然与敌相遇,双方立刻展开猛烈的遭遇战。敌猝不及防,边打边退,当即被击毙数十人。国民军尖兵连也有伤亡。敌人以为是贺博成故意将他们引至国军伏击圈的,便立即将贺杀害。两军先头部队交火后不到半小时,国民军172 师第1团全团兵力迅速赶上,分别抢占马鞍山一带高地,并在蜂子垴的一个山洞设立火线指挥所,指挥全团对敌形成居高临下的夹击阵势。敌见势不利,急忙分向两侧冲锋,企图抢占高地。岂料172师1团已在高地站稳脚跟,对准疯狂冲锋之敌猛烈扫射,打得敌人尸横遍地。被压在山下的敌人,又集中力量,向望湖垴多次发起强攻。望湖垴是个可以控制全局的制高点,敌人妄想拼命夺取它,以改变自己被动挨打的局面。刘志强营长率尖兵连抢先占据这个重要阵地,将一次次冲锋之敌击溃在山腰间,敌尸狼籍,一个山凹里就躺下100多具尸体。刘志强营长在击溃敌人之后指挥战士收集敌人败弃的武器时,遭到一个受伤未死的敌人的冷射,腹部中弹身亡。战士们当即愤怒地击毙这个漏网的敌人,这是战斗开始的第一天。

9月12日,国民军172师尖兵连伤亡惨重。172 师增援部队赶到,战斗展开以后,协助1团在荷叶垴、张家山、东岳庙、马鞍山、望省亭等地,与敌大部展开激战。经过反复冲杀,172 师援军控制有利地形,把敌大部压在山脚下。敌人以自己优良的装备几次强攻望湖垴。但国民军广西部队装备也很精良,作战勇敢,并加强望湖垴高地的据守力量,将几次强攻之敌击溃。敌又死伤200多人。敌见望湖垴难以夺取,便转向黄龙岩。他们先用大炮、重机枪向上轰扫一阵之后,再派遣一支分队率先登山探路。敌人爬上山腰还未见动静,以为此山无国军防守,便大胆攀登。谁知国民军埋伏部队已架好机枪守候在隐蔽丛中。当这支敌军行至一狭涧处时,国民军伏兵一记扫射,敌全部倒在山涧里,无一生还。

日军大部因处处受击,伤亡较多,而且被国军诱逼,都汇集在马鞍山、黄龙岩、天井山之间的脚下,处于三面包围的困境中。但日军负隅顽抗,拼命挣扎,在山沟里、田岸边临时设起工事,架起大炮和重机枪,不断向山上吊轰仰射。相持数日后,国民军172师正准备集中火力围歼困敌时,日军增援部队赶到。这是留守新洲的敌人得悉前方困败后,调集其他各据点人马拼凑500余兵力向马鞍山方向赶来。但他们不敢贸然前进,只是时而放一阵枪炮,小心缓慢地移动,惟恐重蹈前军之覆辙。国民军一面与援敌周旋,将其牵制在外围,一面组织力量,对困敌发起猛烈的攻击,经1天的围歼战,困敌几乎全部瓦解。仅剩七八十个残敌,逃窜到黄龙岩下一座庙里,负隅挣扎,不肯投降,妄想等援军营救。国民军几次攻庙都吃了亏,结果使用了迫击炮,一炮正中庙内,炸死顽敌20多人,有一日军被活捉,其余落荒而逃。

这次战斗中,在夏家山突围到天井山的抗日独立游击五大队一部,亦主动予以配合,并在老屋塆山上歼灭日军1个班。敌援军知其大部已被歼灭,慌忙抢走部分伤兵和“尸指” (只割下死者的左拇指),向新洲方向狼狈逃窜,国民军追击一阵后撤回。9月18日,战斗以胜利告终。战斗持续8天,激战5天5夜,消灭日军900余名。其中击毙敌佐滕大队长及其以下官兵800余名,击伤敌木佑夯大队指挥官及其以下官兵100余名,生擒敌兵1名;缴获轻重机枪20余挺,步枪数百支;弹药、毒瓦斯、防毒面具、战刀、战旗、作战计划、军用地图等战利品多件。国民军172师将士亦有一定伤亡,除刘志强营长壮烈牺牲外,还有1000多位战士为国阵亡。尤其是担任尖兵的第5连战士,英勇冲杀,伤亡惨重,全连只剩下3人,其余都在烈马回头遭遇战和望湖垴守卫战中英勇牺牲。战斗中,172师因投入紧张激烈的战斗,战士们的生活供应问题一直不能自行解决。此时附近群众自动烧茶做饭,冒险供送,保证了战士们的杀敌精力。尤以牛溪、百福、举东等地的群众最为突出,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将做好的饭菜(因天热口渴,战士们吃不下干饭,他们就煮粥)挑送到战地的背面山下,再由战士挑上山,等战士们吃完后才挑着饭桶菜篮回家,再准备送下一餐。不仅如此,他们还组织担架队,护送伤员到上巴河、但店等地方医院治疗,为这次战斗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次战斗是抗战时期鄂东地区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狠狠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自此,日军不敢在大崎山地区贸然进犯,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

1947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麻城宋埠歼敌一个营后,挥师东进,在淋山河镇五云山、望省亭等地驻扎休整。

图为龙泉寺(五云山渡江战役指挥部)

1949年夏,第四野战军15兵团43军驻扎在新洲、淋山河一带。人民解放军解放团风渡江战役前线指挥部就设在五云山龙泉寺,指挥了解放团风的战斗。5月13日深夜23时24分,解放团风的战斗打响,经过7小时激战,24日6时团风解放。同日,指挥部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命令,在五云山发出了渡江作战命令,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发起汉(武汉)浔(九江)间渡江作战,在湖北团风至武穴一百多公里的长江沿线,强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苦心经营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至此,闻名于世的渡江战役全面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势如破竹,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和蒋家王朝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五云山区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惧艰险,不怕牺牲,当向导,送情报,筹军粮,抬担架,护伤员,送夫参军,送子参战,前赴后继,村村有英烈。包括五云山在内的淋山河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作者系团风县淋山河镇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