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桥印象

2023/03/22  浏览量:   作者:石雪峰  

早春二月,杨柳初绿。沐浴着和熙的春风,我们愉悦地造访皖西重镇徐桥。

访问徐桥的由头是因《宛希先传》创作的需要。在宛希先后人黎朝阳兄弟二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这座沧桑古镇。徐桥位于太湖县城东南十多公里处,再往南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滩涂沼泽,连接沼泽的湖泊名曰泊湖。其湖西与湖北黄梅的龙感湖相连,东与望江县的武昌湖汇合。大水年份,潦水直线上涨,一眼望去,那水天相接的气势就雄浑浩莽,而在水落三秋时节,华阳闸洞开,滚滚湖水经华阳河倾泻长江,湿漉漉的滩涂便一寸寸地展现眼前,经秋冬暖阳一晒,污黑的泥土上尽是“个”字形的鹭鸥脚爪。

古镇有纵横多条街道,最长的一条主街长达二千米。街道两边商店林立,顾客几乎能买到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东西。小镇的文化生活亦丰富多采,仅麻将娱乐馆就有十余家,那不绝于耳的机械洗牌声使古镇终日充满生机。在古镇逼窄的街道上,依稀可见残存的青石板光滑如镜,这让你不难想象到当年它千人踩万人踏的一派繁华。尤其是那细雨绵绵时,红男绿女们穿着木屐在街上行走,错落有致的“咔嚓咔嚓”声犹如一支动听的交响曲,让你不酩而醉。镇之东南临湖,当年这里便是水码头,望水时节,湖水涨到街脚,大大的楼船亦可停靠。最多的是那两三根桅杆的帆船,多得如同过江之鲫,云帆遮天蔽日。这些船儿从外江将各类物资运进内河,以供一县民众生产生活之需。这景象从古代社会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间,你瞧,古镇上至今仍残存着百货、纺织、五金、土产、日杂等八大公司仓库遗迹,由此可揣摩出当年徐桥码头宏大的端倪。是的,昔日太湖全县的生产生活物资都是由水路先运至徐桥,再从这里中转全县。作为太湖县最重要的水陆商埠,水上的船,陆上的车,码头上的号子声,街上店铺交易的吆喝声,是其徐桥给人最强烈的印象。但随着华阳、杨湾二闸对长江水的节制,徐桥水码头功能逐渐丧失,尤其是新世纪高速公路的蓬勃发展,内河水运寿终正寝,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即便如此,瘦死骆驼比马大,昔日辉煌所留下的遗产,仍使今日的徐桥有一定规模,是仅次于县城的工商大镇,其6万余人口占全县七分之一。

古镇中街有黎氏房产遗迹,从依稀可见的飞檐斗拱,还有那颇显气派的门当户对上,可以想见当年黎家的兴旺发达。据传,便在民国年间,黎氏在徐桥的房产前后五重,跨南北两条街道,纵深二百余米。宛希先的妹妹远嫁黎家,父亲死后,宛家只有老母一人在黄梅,于外“做生意”(实际上是参加革命的隐称)的宛希先很不放心,便在黎家的帮助下,用线车将母亲推到徐桥妹夫家,从此无挂无牵地投身革命。这应是1926年秋冬时节的事。宛希先来时走的是陆路,回去时走的是水路。母亲和妹妹将他送到镇东南水边码头登舟,直目送到泊水的尽头。

离开徐桥的宛希先并未回到黄梅宛家大屋,而是经华阳河出长江直奔汉口。翌年秋,宛希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成其为工农革命军骨干中的骨干。在起义失败后,宛希先和张子清、何长工、罗荣桓等成为毛泽东的左膀右臂,极力支持毛泽东向井冈山进军,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可惜的是,这位井冈山革命元勋、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学生,最后竟惨死在党内左倾路线斗争之手。

一别徐桥,宛希先从此杳无音讯。多少年,多少月,多少个朝朝暮暮,宛母总在儿子离开的码头翘首盼望。她企望游子的突然归来,然而,企望次次变失望。希先,你在哪里?母亲的深情呼唤,直到宛希先牺牲三十年后才有回音。1959年的某一天,黎家后人从《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上看到了宛希先追随毛泽东挺进井冈的文字……

宛希先一生只到过徐桥一次。伫立一代英豪曾经走过的地方,我们试图寻觅他的足迹,我们遥想,如果宛希先不死冤案的话,那么共和国将帅名录里必有其名。如果是这样,那么曾经为其解脱宛母生存忧愁的徐桥,又会是一番什么的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