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胜利县置废历程

2022/05/24  浏览量: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罗田县北部的胜利镇曾设立过胜利县,从设立到撤销,胜利县历经4个年头,行使县级政权职能34个月,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年青,时间最短的县份之一。然而,其历程并不寻常。

1952年8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向中共中央提出申请,拟在鄂皖交界 以罗田北部重镇滕家堡为中心设立兵堡县,不久又改名为胜利县。经中共 中央批示同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中南军政委员会、湖北省人民政府文 件通知,于1952年10月1日在滕家堡举行了胜利县成立大会,标志着胜利县诞生。

胜利县管辖由原罗田县北部划出的僧塔寺、滕家堡、簰形地3个区共 43个乡1个镇,从麻城县东部划出的梅庄、东木、黄石、张家畈4个区。全县共计88个乡,42913户,160969人,总面积1300平方公里,其中水田176448 亩,旱地 11992 亩。

胜利县成立时,全县划为7个区,88个乡。其中,一区滕家堡,区 署驻方家坳,辖19个乡(含城关镇);二区梅庄,区署驻大竹园,辖12 个乡;三区东木,区署驻木子店,辖15个乡;四区黄石,区署驻新桥, 辖9个乡;五区张家畈,区署驻张家畈,辖9个乡;六区八迪河,区署驻 八迪河,辖10个乡;七区僧塔寺,区署驻滥泥畈,辖14个乡。

1953年5月6日,胜利县部分区乡进行了调整:一区马驿坳、枫香树、廖家坳3个乡划归六区管辖;文家庙、屈家嘴两个乡划归四区管辖;六区余坳乡划归七区管辖。

1953年9月9日,由罗田县划出的黄岗庙、錾子石、黄土坳、邱家河4个乡归胜利县蔡店河区管辖。

1954年初,胜利县改城关街为县辖城关镇。同年底,全县改为6个区、1个镇、112个乡,共177382人,水田185586亩,旱地8089亩。

胜利县地处鄂、豫、皖三角之地,东南与英山、罗田两县连界,西北与麻城毗邻,东北与安徽省金寨县(原属河南省商城县)接壤。境内群峰耸立,关隘众多,河流纵横,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之一,是著名商南起义地域的一部分,邓小平、刘伯承、徐向前、徐海东、王树声、陈少敏,以及张体学、皮定均、高敬亭、杜义德、赵辛初等将帅,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战斗的足迹。罗田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罗田支部就是在滕家堡(今胜利镇)老街金凤楼成立的。党支部书记李梯云,历任罗田县委书记、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等职,1931年5月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4岁。组织委员肖方,历任罗田县农协会委员长、商南起义副总指挥、红军团长、副师长、师长等职,1931年 10 月,被张国焘借口"肃反",杀害于河南光山县白雀园,年仅 24 岁。由于这一带长期处于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搏击中,山区群众竭尽所能支持自己的革命队伍,从粮食、油料、盐、蔬菜,到衣被、鞋袜等,毫无保留地贡献,而自己却忍饥挨饿,受冻受难。同时,不顾生命危险掩护照顾伤病员等,对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反动派反复"清剿",给这一带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百业凋敝,群众生产生活极度困难。全国解放后,这一带群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走出困境,过上好日子。而且,1952年这里又遭受了严重的旱灾,水田、旱地的庄稼基本干死,颗粒无收。群众生活更加困难。与此同时,虽然经过剿匪和土地改革,还有社会秩序的一些痼疾尚存,国民党及其反动政权遗留下来的残渣余孽仍在暗中活动,伺机破坏,影响了人民政权的巩固和人心的稳定。鉴于以上情况,许多当年在这里浴血战斗过的老战士、老领导,出于对革命老区群众的牵挂、关心和感恩,动议在边远的罗北、麻东这片山区设置新县治,以便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使山区加快各方面的建设,又能让广大群众度过这大旱之年。在邓小平、刘伯承、李先念、徐向前、王树声、张体学、赵辛初等大力支持下,设县的请示很快得到中央批准,这既是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又是广大群众热切期盼的。

在设县近3年的时间里,胜利县委、县政府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带领全县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拼搏,基本完成了6件大事,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

(一)确保灾民有饭吃。这是胜利县设县之初面临的头等大事。为解决这个问题,奉命从各地调往胜利县的干部住所尚未安顿,就分头下乡入户,查访灾情,并火速向上级汇报,终于争取到300万斤救灾粮食,赶在大雪封山之前运送到全县各个发放点,再克服一切困难,送到每家每户。

(二)修筑进山公路。1952年冬至 1953年春,组成2万人开河修路专班,在全长 60 里的滕家堡至黄土坳(今属三里畈镇)、30 多里的大河埂(今属河铺镇)至石狮坳(今属平湖乡)两条路段摆开战场,终于接通胜(利)团(风)、胜(利)罗(田)两条公路,同时架设了鳡鱼咀等3座大木桥。

(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措施主要有 5条∶兴修水利、推广良种、创办林场、恢复扩建土铁厂、成立互助组和初级农业合作社。

(四)建中学办医院。胜利原只有一所小学,是1927年4月由共产党人肖方、李梯云等组织创办的。为解决山区孩子上学难,1953 年春,县委、县政府决定创办胜利中学,校址原在周家塆祠堂。与此同时,在原滕家堡卫生所的基础上,于1952年秋创办了县医院。

(五)肃残敌保平安。胜利县地处鄂皖交界,境内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国民党部队长期在此驻扎,反动民团、土匪常年滋生出没,成为社会毒瘤,遗祸无穷,县里采取群防群治和专班打击相结合的办法,彻底肃清残敌和余孽,确保一方平安。

(六)培养锻炼干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地都急需干部,胜利县刚刚成立,干部更显不足。为此,上级分别从各地选派一批干部到县任职,并先后安排两批湖北革命大学(简称"革大")学生前往工作。

1955年7月22日,胜利县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宣布国务院的决定,撤销胜利县。国务院的决定指出,鉴于胜利县地方的区域经济基本形成,社会秩序明显转好,群众的生活也已度过困难时期,从国民经济的大局出发,撤销胜利县。为使撤县工作平稳顺利进行,1955年5月,省、地委领导与县委主要负责人谈话,说明原由,并提出一系列的具体要求。

6月前后,县委、县政府分别召开了三级干部会、机关部门负责人会议,正式传达上级的决定,讲明撤县过程中各项具体问题的安置和处理办法,宣布了相关的纪律和规定。其中,全县的7个区及其各自所属的乡镇仍然回归设县前所属的麻城、罗田两县,即原罗北的滕家堡、河铺、滥泥畈3个区,以及1953年9月又从罗田县划入的黄岗庙、錾子石、邱家河、黄土坳4个乡归罗田。原麻东的东木、黄石、蔡店河3个区的全部及梅庄区的向明河、商家山部分归麻城,而梅庄区的其他10个乡划归罗田县。7 月前,全县区乡干部仍坚守工作岗位,县委、县政府和县直机关干部,按照黄冈地委和县委组织部的决定陆续离开胜利县,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大家严格执行调离的纪律和规定,做到公事公物交接手续清楚,不开欢送会,不办送行酒,干干净净进山来,清清白白出山去。

作者 罗田县老促会倪金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