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8 浏览量: 作者: 徐中华 吴学书 苏琳 来源:武穴老促会
在鄂东群峰之巅,大别山南麓的武穴市余川镇,海拔千米的太平山区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一尖二尖,伸手摸天"。这片红色热土上,66岁的彭卫华用十年光阴,将散落山间的红色记忆铸成永恒丰碑。
薪火:从聆听者到传承者
太平山区每一块青石都镌刻着红色印记。这里不仅是张体学、赵辛初等革命先辈战斗过的地方,更是鄂东革命的重要策源地。自幼聆听革命故事的彭卫华,心中早早埋下红色火种。"小时候听老人讲黄宏坤将军雪夜夺枪的故事,冻得直哆嗦却热血沸腾。"回忆往昔,彭卫华眼中依然跳动着炽热。
2020年,从教坛退休的彭卫华作出惊人决定:自费筹建新四军纪念馆。家人鼎力支持,妻子取出压箱底的嫁妆钱,儿子推迟婚期腾出购房款。带着全家积蓄,这位花甲老人开始了"一个人的长征"。
寻迹:踏遍青山觅忠魂
晨曦微露,彭卫华就背着搪瓷水壶上路。太平桥村96岁的游击队员周老,是他寻访的第37位亲历者。为核实"夜袭日军物资站"的细节,他三上马干村,在羊肠小道往返60余里。深秋山雨打湿笔记本,他就着篝火烘干继续记录。
76万元积蓄,58块展板,386件文物,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在梅宕村收集到赵辛初用过的马灯,在向宕村发现中原突围时的行军锅,在汪家祠堂抢救出泛黄的《挺进报》......"再晚几年,这些见证者都不在了。"彭卫华抚摸着1944年的党员证,声音哽咽。
筑魂:让历史活在当下
250平方米的纪念馆宛若时光长廊。锈迹斑斑的大刀与泛白军装静默诉说,多媒体沙盘重现"激战腊子口"场景。"这是张体学将军穿过的草鞋,"彭卫华总在展柜前驻足,"鞋底的补丁,补的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2023年清明,一群红领巾在"鱼水情深"展区前落泪——墙上挂着幅特别的"借条":1947年,新四军某部借老乡300斤稻谷,约定革命胜利后偿还。孩子们不知道,这张泛黄的纸条,是彭卫华在废弃阁楼里翻找三天所得。
传承:红色基因永续流淌
"重走长征路"体验区里,彭卫华又有了新创举。2公里山路化身立体教科书:攀爬"泸定桥"绳索,穿越"草地"沼泽,在模拟战场运送"弹药箱"......某次活动中,中学生李昊在"雪山"坡道滑倒又爬起,抹着眼泪说:"这才明白什么叫'革命理想高于天'。"
如今,"红色文化园"每年接待3万余人次。彭卫华仍坚持亲自讲解,沙哑嗓音回荡展厅:"这面战旗有32个弹孔,意味着至少32次冲锋......"夕阳透过窗棂,为他鬓角的白发镀上金边。
"建馆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望着山间蜿蜒的"长征路",彭卫华目光灼灼。这位守护者用毕生积蓄换来永不褪色的红色坐标,让巍巍青山见证:有一种传承,穿越时空;有一种信仰,历久弥坚。
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