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汗平与苍葭冲的诗和远方

2023/11/01  浏览量:   作者: 倪金元  

村支部书记、副乡长、乡长、乡党委书记、县统计局长、农民,这是丁汗平一生的职业轨迹。

2007年,丁汗平退休后,主动放弃闲适的生活,回到他的出生地湖北省罗田县三里畈镇的小山村苍葭冲,开启了助推乡村振兴之旅。

16年过去了,苍葭冲这个曾“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老村落,蝶变为“荆楚家学第一村”、“湖北省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村”、国家住建部选定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丁汗平先后被评为“湖北好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书写一位新时代乡贤的感人故事。

老鸟归林 再燃激情

大别山南麓深处的苍葭冲,始建于明代中叶,丁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古村青山环抱,绿水萦回,池塘境照,古树参天,翠竹摇曳,清幽怡人,一派田园风光。

“少小离家老大回”,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丁汗平有着浓厚的故土情结,办完退休手续,很快就回到了老家。可当他住了几天,到处转转问问,心情却渐渐沉重起来。不少人家房屋破旧,垃圾遍地,牲畜粪便成堆,天下雨污水横流,天晴刮风破塑料袋等满天飞。同时,大部分青年男女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和留守儿童,古村没有烟火气,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了。

夜里,丁汗平久久难以入眠,那一幅脏、乱、差的画面,老人无奈的表情,儿童孤立的身影,一直在脑海里打转。经过几天的入户深访,反复思考,联想到古人告老还乡后,作为乡贤,造福桑梓,大有作为者不在少数,本村明清时期的数位前贤,告老还乡后开办书院,教书育人,培养出了状元、进士、举人的故事流传至今,而现代版的“告老还乡”,既是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老党员,更应在人生下半场反哺家乡,报效桑梓,发挥余热,争做一名新乡贤,让晚年出彩,在乡村振兴路上绽放“银发芳华”。于是,丁汗平写出了《苍葭冲美丽乡村建设蓝图》,然后发给有关人员,集思广益,思路更加清晰,认准从实际出发,一步一步打开局面,稳步向前推进。

群策群力 美化家园

丁汗平深知,自己两手空空,无职无权,不是企业家,没有钱,只是拿退休金的“工薪阶层”;身边空空,没有团队,没有助手,仅靠自己独木难支,众人拾柴火焰高。于是,他与一些在村的老人和党员商量,决定牵头成立一个议事机构。就这样,一个由7人组成的议事小组成立了。这7人都是丁氏家族德高望重的老人、党员和乡贤,有德、有能力、有威望。

“从哪里入手,怎样把村民发动起来?”议事小组讨论后,决定争取村两委支持,召开群众大会,充分听取村民意见。

大家畅所欲言,热气腾腾,最后达成共同意愿:先从不怎么花钱,能立竿见影的环境卫生整治做起。

群众意见统一了,劲头也足了,只用7天时间,村民就把各自的房前屋后,公共地方的垃圾全部清扫干净。

一时清扫容易,保持常态却难,为实行长效机制,在丁汗平的主持下,议事小组采取分包措施,让每家每户负责村里一块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工作,每个月进行卫生大检查,结果在“卫生公示栏”上公布,采取激奋机制,村民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接着,议事小组决定进行环境整治,拆掉村民私搭乱建的猪圈、牛栏、厕所,把散养的禽畜集中圈养……村子变美了,村民的心齐了,找到了“魂儿”,“劲儿”也鼓起来了。

为解决村庄建设的启动资金,丁汗平自筹费用、四处联系客商,将300多亩库存集体山林以23万元向外租赁。他顶住压力,坚决制止村民平分山林款,并建立专门帐户,由7人小组、群众代表决定资金使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正是有了这一笔启动资金,苍葭冲以后的各项建设才得以顺利进行。按照统一规划设计,又借力村、镇和县有关部门的扶持,建起沼气48户,让群众首先使用上了清洁能源;安装太阳能路灯12盏,让黑夜分外明亮;建水塔2座,让群众喝上了放心水;清理整修污水沟700米,水塘11口;安放垃圾箱18个,实行垃圾分类分放,建起了环村公路,直达各家各户。环境整治中,他始终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短短几年,苍葭冲的水变绿了,环境变美了,塆容塆貌发生了大改观,2011年,苍葭冲村终于实现了第一个奋斗目标:“雨天不走泥巴路,晚上走路不摸黑,吃喝有自来水,健身有运动场”。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洁亮美”,群众都说丁汗平就是那个扮靓家乡的“美容师”。

挖掘特色 兴业富民

创建美好环境,还要创造美好生活,而幸福生活要靠奋斗,靠发展,靠村民们的齐心协力。于是,在丁汗平的倡议下,成立了“苍葭生态农业合作社”,62户村民以现金、自留地、闲置房屋、劳动力等形式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民。村民们按照合作社提出的“一户一业、一户一味、一户一品”的思路,从青山绿水中,传统生活里找寻“致富密码”,相继发展起进士油面、武举人酒坊、古井茶苑、乡吧客栈、田园餐厅、民宿等产业,并开拓生态旅游和农耕研学等项目,让方寸土地流金淌银。

今年59岁的雷锦环,从做姑娘时起,练就了一手刺绣的精湛技艺,过去长期在外打工,收入也不错。在丁汗平的号召下回到家乡,当年第一个用现金入股合作社,在修葺一新的老宅里办起了拓印小院。每当有游客和研学团队到来时,她便带着大家漫山遍野找树叶,拓印成美丽的图案。在高峰期的时候,每天有300多人前来体验树叶拓印,收入越来越可观,比在外打工挣的钱多不少,家里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不断有“老村民”回到苍葭冲,开民宿、当导游、做服务,原本清冷的小村一天比一天热闹,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新村民”吴银贵在村里经营的几栋民宿主打古朴中式风格,暑假期间,几乎天天一房难求。

为保证群众经营收入相对平均,共同富裕,在丁汗平的倡议下,合作社按照“统一商标、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统一结算”的模式,管理特色产业和农家乐运营。对外销售产品统一粘贴“苍葭”商标,按软硬件档次统一服务价格并明码标价,销售产品报合作社备案,营业收入一律由合作社结算再返还给农户,游客来了由合作社指派农户接待。这种运营模式,保障了服务价格稳定,避免了无序竞争,树立了“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如今,苍葭冲有6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发展特色产业18个;32户农家乐,去年纯收入达到户均6万多元,合作社每股份红也越来越多。

传统文化 大放异彩

如何打造了乡村建设的“升级版”?丁汗平反复思考后认为,只有点燃文化“火种”,才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唤醒传统文化,才能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而在传统文化方面,苍葭冲有着独特的优势,文化兴,苍葭冲将更兴。

追溯历史,“耕是生存传宗之本,读乃明理荣身之路”。苍葭冲的丁氏人家子孙,从记事时起,长辈就要教这句话,让后辈人深谙这句话中的为人处世之道,因而,世世代代坚守和传承耕读文化,并建有“苍葭书院”等家学馆。明清两朝,丁氏家族就走出了3位进士、14名举人、100多个秀才。清代嘉靖二十四年(1819年)状元,连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的浠水县巴河籍人陈沆,就曾到离家三十多里的“苍葭书院”苦读。丁汗平同7人小组商议决定,先从重建“球公祠”、“苍葭书院”开始。2009年9月,“球公祠”、“苍葭书院”先后建成和改建完成,并进行了祭祖、祭拜孔子仪式,一度被族人遗忘的“耕读传家”优良家风,久已蒙尘的族规家训得以重温,“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再次重现人们的视野,普经断了线的文脉和记忆潜移默化地重回苍葭冲人的心中,建成了“荆楚家学第一村”。

之后,在丁汗平的提议下,合作社围绕丁氏宗族文化、家谱家训、家学教育、家礼文化等主题,策划主办了乡村论坛、乡厨大赛、开笔礼、伏羊节等文娱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和游客慕名前来。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丁汗平和合作社广泛听取村民意见,集思广益,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章程,规范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及运营活动有序开展。同时,还成立爱心基金会、长老协会、文体协会、红白理事会筹组织,确定了群众参与,共同管理机制。有力推动了移风易俗,树立了文明新风。“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2016年3月底,为了提升乡村文化振兴的品位,在丁汗平的提议下,议事小组决定联合省村镇建设协会、专业设计公司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精心规划,打造“荆楚家学第一村”升级版,数字时代中国家学文化乡大社区。西厢房乡建联合机构执行总裁王勇刚与丁汗平、议事小组反复切磋,形成了共同理念。立于老,成于新,打造老记忆(“知青年华”康养乡居)、老味道(“家乡味道”匠心方物)、老传统(“三亲教育”农耕研学)、老手艺(“乡土记忆”百工文创)、老成新(“青年乡创”孵化学习)五个亮点,进一步唱响“荆楚家学第一村”的品牌。

西厢房驻村团队志愿者,山西大学政治学研究生曹丽颖和设计师一起,走访村民,帮助改造庭院,增添家学文化要素,忙得不可乐乎。她说:“得知苍葭冲招幕暑假实习志愿者,我踊跃报名参加。在这里实习了2个多月,我感到特别有意义,收获甚丰”。

近年来,苍葭冲迎来全国各地共计1800多名组成的多批次文旅考察团,十分火热,并在苍葭冲挂牌“湖北苍葭冲康养基地”。

举办“苍葭冲乡村文化”夏令营,吸引了大量本镇和外地青少年学生来此参加家学文化传承活动和农事实践体验活动。

征集了大量的老物件,建立了展览馆,发掘了老物件背后的一串串感人故事。

开展“微景观设计工作坊”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苍葭冲村民创意季活动,引导他们改造自家门口的“微景观”。

建成了根雕、剪纸馆,吸引了不少游客和拜师学艺青年人。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丁汗平已年届76岁,但他仍十分乐观自信,常对村民们说:只要大家心连心,劲头足,不怕苦和累,在镇党委、政府、村两委的领导下,苍葭村的振兴之花一定会盛开。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