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拿枪参战的一大代表

2023/04/11  浏览量:   作者:李忠厚  

陈潭秋烈士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1935年2月以后,无论他走到上海、莫斯科还是新疆,与他初次见面的人都会发现他的右耳缺了一块。在那血与火的年代,这就是“光荣的勋章”,据一些老同志回忆,他们第一次见到陈潭秋,就肃然起敬!

那是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思想占主导地位,将第一至四次反围剿胜利指挥的毛泽东等人排出了领导地位。但他自己不懂军事,依靠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机械地阵地对阵地,堡垒对堡垒,硬碰硬,就连大炮放置的位置都在地图上标记。

《孙子兵法》中说过:兵者,势也。这是说的用兵要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变化。

可以想见,这样指挥作战,焉能不败?

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况且,当时蒋介石100万军队中,有50万围剿苏区。因王明错误的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转移,进行长征。

当时,中央红军有十几万人,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央苏区设立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中央办事处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军区,将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向湖南方向突围,同时,留下近四万人坚持在苏区。这留在苏区的部队由项德龙(项英)任分局书记、司令员兼政委,陈毅任中央办事处主任,陈潭秋任中央分局组织部长,瞿秋白任宣传部长,还有谭震林、邓子恢、方方等在留下的领导成员之中。项英和陈毅后来都成为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

据后来统计,围剿苏区红军的国民党正规军八个师,加上“民团”、“铲共团”等地方武装共十几万人。当时红军的武器装备大多是长矛、大刀等,整个部队的枪炮还不足一半的人使用,生存的希望有多大,是可以想见的。

然而,面对强敌,项英不吸取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不采纳陈潭秋提出突围到敌人的后方去开展游击战的建议,仍然执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仍然用李德的战法,把红军集中起来与敌人打阵地战。国民党军的几炮下来,就有重大的牺牲。

但项英还是很固执,还是命令坚守阵地。

到11月10日——23日,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牺牲了许多红军战士,特别是整个苏区“最后坚守的阵地”会昌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下全部丢失,红军被逼到了无立锥之地,在1935年2月,项英才不得不同意杀出重围。

其时其景,真是“山上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

那天,寒风呼啸,阴云翻滚。陈潭秋和谭震林带领一个加强营400多人,计划掩护项英率领的大部队突围,再突出重重包围,翻过武夷山脉。

武夷山脉,地处江西和福建两省交界,东北西南走向,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最高的山只有1100多米,平均海拔350米。他们多次遭遇敌正规军和民团的围堵、追击,在强渡汀江时,营长光荣牺牲了。

怀着对营长和战士们牺牲的悲痛和对敌人的仇恨,陈潭秋迅速拨出枪来指挥战斗:“一连,从左边上;二连,从右边;三连,跟我来。”双方交战,昏天黑地。

在激烈的战斗中天色也渐渐黑了下来。

这时的红军已抵达旧金河。

而敌人就驻扎在河对岸。

趁着黑夜,陈潭秋派出一支小分队侦察敌情。待小分队摸清敌情后,便决定趁夜强渡。

寒冷而又黑呼呼的夜,只有旧金河的水奔腾着。

敌人躲在营地不敢出来,哨兵也是盲目地对着河面间歇性地猛烈地扫射,似乎证明河面已封锁。

陈潭秋断定没有被敌人发现,便当机立断,指挥部队冒着凛冽的寒风、趟着冰冷的河水,等敌人反应过来后,陈潭秋率领的部队已在天亮后抵达了永定的大阜山。

就这样,从江西到闽西,又从闽西到江西,在武夷山脉穿梭。至此,瞿秋白已壮烈牺牲了。

陈潭秋率领的部队前脚刚到,敌人后脚就跟了上来。

他们还没来得及喘息一会儿,他们发现他们的驻地已被“清剿团”包围了。

在这危急的时候,陈潭秋让谭震林、邓子恢带领大部分人马先突围,他带领一个警卫班断后。谭震林正要说什么,陈潭秋不容分说,已带领警卫班已走老远了。

为吸引敌人,陈潭秋向敌人的方向连开数枪。

循着枪声,敌人像饿狼一样蜂涌着扑了过来。

陈潭秋沉着地指挥着战斗。双方激战,枪声喊杀声和敌人的嗷叫声震荡林壑。

正当陈潭秋指挥作战时,猛然感觉到一颗罪恶的子弹携着凄厉的风声迎面而来,他迅速向左边一闪,那子弹擦他的右耳而过,他猛烈地颤抖了一下,一脚踏空,滚下了悬崖,幸好有一树枝托了一下,减缓了加速度,再重重地摔下来。他不顾疼痛,爬到了一个阴暗潮湿的山洞里,便昏迷了过去。

经过数次激战,终因寡不敌众,一个警卫班的战士便英勇地牺牲,长眠在那片红色的土地。

天已黑了下来。敌人搜索一番,无果而去。

当这场战斗结束后,谭震林带人来找寻到陈潭秋时,他还没醒过来。

战士们将他临时包扎后,用树、藤做了个简易的担架,抬着他行军。

当他醒来的时候,面带微笑地说:“哎呀,同志们啦,咱们险些不能相见了!”

大家围过来,问长问短。被任命为宣传部长、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过粤闽赣边区省委书记的方方(方思琼)幽默地说“马克思在天之灵会保佑你的健康的”。一句话,惹得大家一阵欢笑。

后来,身受重伤的陈潭秋被送到汕头、辗转香港后送到上海治疗。

据资料,在党的一大代表十三人中,只有陈潭秋亲临战场参加指挥战斗。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