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浠水革命史

2022/06/22  浏览量:   作者:郭强昔  

浠水县地处湖北省东部,北倚大别山,南临长江水,东与蕲春接壤,西同黄州、团风毗邻,北连罗田、英山,南与黄石、鄂州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1949.3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呈梯级分布,东部多高山、丘陵,西部则平地、湖泊,境内有浠河、巴河、蕲河三水川流,注入长江。可谓山川毓秀,人杰地灵。浠水自南朝宗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建县,迄今一千五百余年。这片古老的土地不仅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衰,同时,也经受了革命风雨的洗礼、战火硝烟的考验。历史充分证明:浠水的土地是红色的土地,浠水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将时间回溯到二十世纪初叶,腐朽的清政府王朝走向崩溃,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刚刚拉开,浠水人民就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1919年,北平爆发了“五·四”运动,浠水人民数百人自发集会街头,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平学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浠水籍的武昌商科大学学生郭芬就加入了党组织,任武汉学生自治联合会主席,成为学生革命运动的领头人。1923年,进步杂志《向导》、《新青年》传入本县。1925年,邑人杨国翰、张翼南、张光化等在西河乡明家洲创建农民协会,会员达700余人。从此,明家洲成为浠水农民运动的策源地。随后农会、工会组织,在全县兴起,工农革命运动如火如荼,惩办了土豪劣坤,打击了反动势力。1926年10月,本县在武汉读书的学生潘悫、江楚中、杨国翰等100余人,由中共武汉地委派遣,回乡开展革命活动。中共浠水小组同时在丽拱镇同善社建立。11月,成立中共浠水县特别支部。1927年,中共党员张翼南到十三庙发展党员,建立浠水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当年,全县发展党员300余人,成立了30个党支部。十三庙农民协会举行4000人大游行,高呼“打倒英帝国主义”、“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中共湖北区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陈潭秋来浠水指导革命运动,中共浠水特别党支部扩建为中共浠水县委员会,隶属于湖北省委。同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国民政府汪精卫叛变革命,国民党反动派叛军夏斗寅进攻本县,令皮宗荣为“黄州八属清乡司令”兼浠水县长,县清乡委员会委员长,大肆屠杀革命群众。六神港乡农会主席李龙山、县农会秘书夏葆钟等20多位英雄的浠水儿女壮烈牺牲,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会议精神传达到浠水,浠水县委也曾一度恢复工作,但处在白色恐怖之中,举步维艰,接到上级指示,仍暂时停止活动。1928年10月,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设立黄冈、浠水、罗田临时特委、浠水秘密恢复组建了十三庙等12个党支部,有党员40余名。1929年,洗马、散花相继建起了4个党支部,到1930年,党员发展到90余人。这一时期,虽然党的领导从未间断,地下斗争也没有停止,但革命形势还是极为不利,直到红军进驻浠水,革命形势才发生了变化。不久,工农革命军第六军、红十五军、红四军先后转战浠水,与盘踞在浠水土地上的国民军展开多次战斗。1931年夏,红四军军长徐向前挥师南下,在洗马畈与国民军15军徐源泉部遭遇,激战一天两夜,红军大获全胜,歼敌两千余人,战斗结束后,红军开往鸡鸣河休整,帮助浠水建立红色政权和革命武装。9月7日,红四军随军人员梅亚东,在浠水株林区的猪头嘴,建立苏维埃政权,下设妇女会、赤卫队等组织,小岭乡、蔡河区也随之建起了苏维埃政权和农会组织。1932年,在红军的帮助下,建起了浠英罗三县边区游击大队,浠水人何国成任大队长,有100余人枪,驻地在何寨龙泉寺。这些红色政权的建立,主要是做宣传工作,组织发动农民起来闹革命,打富济贫,筹粮筹款支援红军,动员青年参加红军队伍,赤卫队、游击队拿起武器保卫红色政权。

苏维埃、农会卓有成效的工作,打击了封建势力及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但也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报复。当红军大部队离开浠水后,1933年9月12日,国民党中路军第五纵队47师上官云相部占领鸡鸣河,东一区苏维埃在敌47师和反动团防陈大鹏的围攻下遭到破坏,区干部陈丙之等5同志被杀害。10月20日,又将抓捕的郭斋等18位同志杀害于浠水县城北门蔡氏祠后。10月国民党军对边区游击大队实施围剿,大队长何国成被国民党五十四师杀害于团陂火王庙,致使游击大队解体,部分队员参加了红军。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和大屠杀,使浠水的群众革命运动遭受了巨大损失。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对敌斗争再次转入地下,保护同志,保存实力,以待时机。

1934年,高敬亭率8支便衣队,500余人枪进入浠水,以三角山为驻地开展革命活动,联络群众,扩大便衣队伍,多次袭击敌人,在三角山一带设立战时医院,地方上的党政干部和群众积极配合,冒着生命危险进山采药,进城买药,帮助医治伤员。1935年,红二十八军重建,1936年1月5日,红二十八军各部会合三角山,召开会议,部署工作,开展游击战,其时,团陂之战、巴河之战、竹瓦张茅山之战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打出了军威。战斗中负伤战士由基层党组织秘密安排在群众家中养伤,松山地下党成员祁开枝一次安排了9位伤员,并照顾得无微不至,让伤员早日康复归队。

1938年1月,红二十八军在红安七里坪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3月,第四支队东进,开赴抗日前线。红二十八军改编后,离开了大别山,离开了浠水。留下党政军三位一体的便衣队,它创建的党的基层组织,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得到了生存和发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浠水人民素有爱国情怀,积极参加抗战。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对武汉虎视眈眈,民国政府抗日第五战区司令部移驻浠水,白崇禧在浠水召开军以上长官会议,30万抗日大军在浠水集结,民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到浠水视察,部署抗战事宜,浠水人民积极参加构筑工事,修路架桥,多方募捐,支援抗战。

1938年10月17日,日本侵略军进犯浠水,下午4时攻陷县城,杀害收容所伤兵30余人,杀害城区百姓100余人,杀害柳界公路沿线1400余人。11月10日,国军第7军172师师长程树芬率部反攻,日军溃败,收复了浠水县城。国军和新四军多次袭击日军,日军不敢立足浠水,只得退至长江边的巴河,在巴河设立汪伪县政府。日军出动飞机对浠城狂轰乱炸,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经常下乡屠杀百姓,无恶不作,手段极为残忍,激起了全县人民的刻骨仇恨和极大愤慨,坚定了浠水人民与日军血战到底的决心。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指引下,浠水成立了抗日动员委员会,各界群众积极参加“青抗”、“农抗”、“妇抗”等抗日救亡团体。成立了县抗日民主政府——浠水县宪政促进委员会。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中共党组织和抗日武装的活动合法化、公开化。1938年4月,筹建了中共浠水县委,基层农村党支部得到巩固和发展,全县各种形式的武装组织相继成立,县抗日民主政府组建了自卫队、人民抗日武装何寨“四中队”,十三庙组建了鄂东抗日游击小组,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张体学率部蒋山、三角山开辟抗日根据地,组建独立团,组织便衣队,这些武装组织与日军及国民党反共顽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9年7月22日,县抗日自卫队不畏强敌,进攻六神港日军,游战两小时,击毙日伪军100余人,日军10人。1941年4月,便衣队偷袭下巴河,砍死日本哨兵5人,打死日伪军10余人。地方抗日武装与日军的小型战斗不下10余次,在人民抗日武装沉重打击日伪军的同时,全县各地人民群众运用多种形式歼灭来犯日寇,他们用石头砸、锄头挖、水淹、柴刀砍等多种手段击毙日军47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7日,盘踞巴河日军撤走,9月9日,兰溪日军撤离,至此,日军被全部赶出了浠水。

抗日时期,战争进入相持阶段,鄂东地区的日军只能占据长江一带的城镇,无力进行“扫荡”。国民党鄂东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主任李石樵、鄂东挺进军司令兼桂系172师师长程树芬,为遏制人民抗日战斗力量的发展,他们制造事端,寻衅“摩擦”,“清剿”人民抗日根据地,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指导员曹云露等大批党员干部被抓捕杀害,仅十三庙有12位共产党员壮烈牺牲。国民党顽固派阻扰新四军和人民抗日武装南下出击日军,一场“摩擦”与反“摩擦”,“清剿”与反“清剿”的斗争从此开始,在浠水大地上发生过几次激烈的战斗。

1941年5月,新四军5师14旅政治委员张体学率部夜宿洗马畈,遭国民党王丹侯部包围,张体学指挥突围,击溃王丹侯部。1942年1月,张体学率部攻打夏氏祠国民军反共踞点,激战两小时,国民党军溃败。1943年6月,新四军五师政委任质斌、13旅旅长周志坚率部进入鄂东,经浠水进攻盘踞在白石山、朱荷塆的国民军反共踞点王丹侯部,激战5小时,新四军获胜。1943年6月,新四军张体学部与国民党军36军56师孔海鲲部在巴河锡山发生过一次战斗。1945年2月,南下支队王震部率团南下,在丁司垱石头嘴遭遇桂系65军,展开激战,南下支队抢占山头阵地,击退桂系军,桂系63军伤亡200余人。

解放战争时期,浠水斗争形势十分严峻,国民党顽固派及其军队基本上占领和控制了浠水大部分地区,浠水县级党组织被迫暂时停止了活动,部分干部及武装人员奉命开往礼山县(今大悟县)集结,只有李宕区委下辖的百丈冲、冷水井等7个支部仍在秘密活动。1946年9月,在鄂皖地委的领导下,恢复浠蕲英罗边县工作委员会,驻地三角山,成立边县武装部,带领小型便衣队开展工作。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挺进大别山,经团风进入浠水县,国民党守军望风逃窜。10月20日,刘、邓大军直属机关抵达汪岗,派宣传部长等慰问闻一多烈士亲属,后经关口抢渡浠河,夜宿洗马叶家花屋,次日登三角山察看地形,部署高山铺战斗。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重建了中共浠水县委,成立了浠水县政府、县军事指挥部,下辖7个区委,22个村级政权,培训基层革命骨干100余人,开展了土地改革,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47年底,刘、邓大军奉命战略转移,离开了浠水。此时,国民党顽固派调集20多个整编旅卷土重来,进行“扫荡”、“清剿”,浠水一大批党员干部、革命群众惨遭屠杀,仅何寨被杀害的党员干部就有24人。面对白色恐怖,浠水县委迅速转移至三角山一带坚持斗争。县委在三角山的工作卓有成效,壮大了革命队伍,增强了武装力量。但仍遭到国民军的袭击,县指挥部教导员杨晓泉等5位战士在战斗中牺牲。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县委领导转移至第五地委工作,县指挥部及游击队并入第五军分区第十三团。

1948年11月,第五军分区的十三、十四团共8个连650余人,由蕲春漕河移驻浠水洗马畈,筹办冬衣,驻浠水县城的国民党“华中剿总”独立第1团,纠合浠、蕲两县自卫队1000余人,向洗马进犯。11月7日黄昏,在洗马畈西与解放军遭遇,经过4个小时的战斗,解放军俘获国民党官兵69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全国解放指日可待。1949年3月,解放军先遣部队到达黄冈,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精神,重建了中共浠水县委和民主政府。3月23日,县委率地方武装到团陂一带开展武装斗争,团陂最先获得解放。4月8日,解放军进驻浠水县城,浠水县城宣告解放。

浠水县城解放后,国民军残部3000余人集结于兰溪镇河东河西,他们修筑工事,封锁路口,负隅顽抗,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江。5月11日,中共浠水县委召开围歼兰溪国民党军残部、支援大军渡江动员大会。14日,县大队长游正刚、公安局长於保城率大队1个营兵力,配合解放军进攻兰溪,主攻部队进入兰溪街头,与国民党军短兵相接,国民党军最终全线崩溃。逃往戴家洲的一个营,全体士兵将4名军官捆绑抛入江中后,宣布投降。在围歼兰溪国民党残部的同时,副县长刘浩带领1个连的兵力,在巴河区干队的配合下,歼灭国民党军驻守巴河的一个营。至此,浠水全境解放。

浠水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立即投入渡江作战。中共浠水县委很快成立支前指挥部,下设6个支前站,在短期内筹粮1.4万吨,马料3.3万吨,柴草2.5万吨,组织大小船只、竹筏1000余条,支援大军渡江。5月14日,部队首长下达渡江命令,此时,上至巴河渡口,下至兰溪散花洲,全长70多里的江面上,千帆竞发,直指江南。浠水人民圆满地完成了支前任务,迎来了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雄的浠水儿女,紧紧跟着中国共产党,为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两万余人参军参战,一千多位党员干部、革命青年为革命捐躯,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仁人志士。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反动派,徐楚光潜入日伪要害机关,从事策反, 屡建奇功;闻允志抢渡卫河,奋不顾身,冲锋在前;郭芬、胡修雨面对敌人的利诱威逼大义凛然,慷慨就义。这些革命英烈是浠水儿女的杰出代表,他们在中国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