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从辛亥干将到红色部长

2022/06/13  浏览量:   作者:华 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团风县回龙山镇名叫香炉山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里。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从小就萌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

1902年,李四光离开家乡,考入武汉西路高等小学堂。由于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因此学习未满两年,就被湖北省选派官费留日深造。1904年7月,到达东京,入宏文书院习日语。

1905年8月,李四光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盟加入中国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中年龄最小的会员。孙中山见其年轻,勉励他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从此李四光更加坚定了刻苦学习,报效中华的决心。1907年7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舶用机关科,学习造船机械。

1910年7月,毕业归国,任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教师兼工场场长。第二年夏秋之交,参加清廷举行的留学生回国第六次廷试,成绩优等,获“工科进士”称号。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推翻了清政府,成立了鄂军都督府,李四光先任都督府理财部参事,后被选为湖北省实业部部长,1912年改为实业司司长不久,袁世凯窃权,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李四光怀着郁闷的心情,愤然辞去了实业司司长的职务。1913年7月,获临时稽勋局通知,官费保送留英学习,入伯明翰大学。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武装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蒋介石的所作所为,使李四光非常失望,断然拒绝了国民党当局的一切政务邀请。李四光静下心来从事科学研究,先后完成了《二十年经验之回顾》、《山字型构造实验和理论研究》等论文和著作的初稿。1941年,李四光获得“丁文江先生纪念基金委员会”奖金。

1946年11月,李四光乘船由重庆准备回南京。这时,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已经打响半年,他对蒋介石彻底绝望。到南京时,尽管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在码头迎接,但他没有下船,直接到达上海。1948年2月,他应邀参加在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年会。会后,他没有回国。

1949年4月初,以郭沫若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赴布拉格出席世界维护和平大会。郭沫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给李四光写了信,欢迎李四光回国。

1950年4月6日,李四光携家人冲破国民党当局的封锁安全回到祖国的怀抱。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地质工作和地质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1952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成立地质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部长。从此,李四光走上了领导全国地质工作的重要岗位。

外国的地质权威根据他们对中国的肤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是一个贫油国。

李四光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中国贫油”的定论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我们地下的石油储量是很大的。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

毛主席把李四光找到中南海,十分担心地问:“有人说‘中国贫油’,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中国真的贫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新中国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能少的,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

李四光非常明白毛主席的话的分量。领袖的信任,更是他努力向前的动力。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报告时,根据自己的地质理论,扳着指头说,中国石油勘探远景最大的区域有三个:第一,青、康、滇、缅大地槽;第二,阿拉善—陕北盆地;第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1956年3月,李四光出任全国石油地质委员会主任。根据李四光的理论,中国石油大军开进了松辽平原,开始了大庆石油会战。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分析是科学的。1960年大庆油田会战取得了重大胜利。

从1950年代后期至19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1964年12月20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会议期间,毛主席接见了他。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而幽默地对他说:“李老,你的太极拳打得不错啊!”

其实,毛主席所说的打太极拳是指找石油,是对李四光为中国找到石油所作出的贡献的充分肯定。当李四光恍然大悟后,更加感到毛主席这样的伟人是多么和蔼可亲,禁不住地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1958年12月,党组织根据李四光的申请和表现,由何长工、张劲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一个民族民主主义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

提起新中国的核工业,很多人能说出一串科学家的名字,但里面如果没有李四光,这份名单至少是不完整的。李四光在1920年代初就把“原子裂变”作为天然能源之一提出,他认为铀矿是稀有放射性矿床,往往产生在地质构造复杂的地区。1930年代他曾派学生去广西调查铀矿,首次发现了磷酸铀矿、脂状铅铀矿和沥青铀矿。这项工作,后因战乱和暂时提不到实际利用日程而中断。

1953年夏天,李四光到北戴河疗养。有一天,在北戴河海滩边,他散步时发现了一堆黑砂。当地渔民告诉他,日本人占领时期,曾挖走不少这种黑砂。当夜,李四光就派人带信到北京,找钱三强借仪器测试,并随即向朱德反映此事。朱德提出,应及早着手放射性矿产资源的调研。

第二年,李四光在地质部普查委员会设立了第二办公室,专门负责铀矿资源的调查,这等于延续了他1930年代想做而未能展开的工作。他在地质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上敏锐地提出:“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油’和‘铀’两种矿。”

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亲自主持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他在会上问李四光:“中国有没有造原子弹的铀矿石?”

毛主席很高兴,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床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现在是时候了,该抓了。我们只要有人,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1956开始,李四光一直担任国家原子能委员会副主任领导中国核工业事业。1958年成立的中科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他不仅直接领导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的经常性工作,还直接给来自基层的地质工作者讲解、做部署,在他提出的三条东西构造带上,陆续发现了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铀矿床。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李四光的贡献有多大,是难以想象的。

1965年,李四光被确诊患动脉瘤。他自知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希望有生之年为国家做更多的工作。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还在195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地震工作委员会时,他就亲任主任委员。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七级以上地震。灾区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受周恩来两次到邢台视察的强烈感召,李四光也到了邢台地区考察,取得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他提出,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侦察地震这个地下“敌人”的潜伏场所,并监视它的活动,为保卫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安全服务。

1968年,盛传北京将发生强烈地震。一天深夜,李四光接到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的通知。他赶到会议厅时,已是凌晨两点了。周恩来请李四光坐在他的身边,就是想听听李四光的意见。李四光仔细听了有关方面的汇报,又给北京地区的一些观测站打电话询问是否出现异常现象,各地都回答尚无异常现象。这时,李四光才对周恩来说,根据邢台等地区地应力的长期观察,有大震,一般都会有变化。根据北京各观测站观察的结果,当天晚上不一定要发出警报,当然要密切注意。

周恩来觉得李四光的分析很有道理,就同意了李四光的意见,当晚没有发出警报。事实证明李四光的判断是正确的,北京避免了一次不必要的行动。

李四光的科研成果为党中央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1969年5月的一天,李四光被毛主席找去谈话,勉励他为中国科学发展再立新功。

李四光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院士(原称学部委员),全国科联主席、中国科协第一届主席、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副主席。

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给儿女留下遗嘱,谈的是他最近几年经常思考的地震预报、地热利用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问题。他把自己一生的辛勤劳动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病逝,享年82岁。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