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牺牲多壮志

------写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分园开园前

2023/10/20  浏览量:   作者:徐俊  

风展红旗如画,峥嵘岁月如歌。位于江淮之间、大别山麓的湖北省英山县是革命老区。解放战争初期,中原突围后向东转移的鄂东独二旅奉命留在大别山区坚持斗争,曾转战英山南部各地;刘邓大军曾挺进大别山;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曾在英山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辞海》等权威书籍的红色根据地示意图中,英山及英山陶家河等字眼一直位居版图最醒目位置。在土地革命时期,陶家河的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红军战士的鲜血,到处都传颂着革命烈士视死如归的英雄事迹,到处都听到“军民情深、同仇杀敌”的动人故事。陶家河,书写了大别山红色历史光辉灿烂的一页。

从合武高速大别山南收费站出口,向西车行约半小时,就会来到这个地处鄂皖两省3县交界处、以红色闻名于世的小山乡。

牛背脊骨山横卧在陶家河的西北角,与红二十五军纪念馆相望。春天的牛背脊骨山,松柏青翠,杜鹃如血,草木葱茏。这里的每一片岩石、每一捧泥土、每一株花草,都透着英灵之气。海拔1100多米的牛背脊骨山,因山型酷似卧着的水牛而得名。1934年10月31日,红二十五军与国民党四十七师在牛背脊骨山激战两天两夜后撤出战斗,离开陶家河根据地,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近3000名红军将士在程子华、徐海东、吴焕先的率领下,突破国民党军四十七师、五十四师的重重围剿,挥师北上,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色血脉需要赓续,光辉历史注定铭记!热血浸润,战火洗礼,沐浴红色曙光的陶家河,穿越近百年的光辉岁月,阔步走向新世纪。

公元2023年5月20日,陶家河大地在隆隆的机声中苏醒——这里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的所在地。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陶家河大地时,工地上运输车辆来往穿梭,挖掘机械伸长铁臂,低声轰鸣,上百名建设者正紧张忙碌,公园正在从图纸变成一栋栋房屋,变成一个个广场,变成一处处景点,触手可及。

领导篇

红色鄂豫皖,英雄大别山。在血与火的岁月里,红二十五军坚定信念,播洒星火,以少胜多,不怕牺牲,浴火重生,是长征精神的充分写照。英山军民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铸就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让信仰之火熊熊燃烧,让精神谱系绵延不绝。厚重的历史,照见未来。为了争取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落户英山,英山县文旅局紧紧围绕黄冈市委“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华中地区文旅康养核心区”和英山县委“五抓五建”奋斗目标,抢抓国家长征文化公园建设政策机遇,充分挖掘英山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开启了项目建设新“长征”,自2019年伊始,历时3年,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下,2021年12月,终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工程花落英山。这一项目在全省只有郧西和英山两个,该项目整体投资为2.58亿元。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既是中央、省委、市委交给英山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历史赋予英山的光荣使命。公园建设喜讯传来,英山民众欢呼雀跃,特别是公园项目所在地的陶家河乡,该乡陶家河村支部书记闵建新说:“红二十五军在陶家河乡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后,跳出包围圈,北上长征,为革命保存了火种,为当地留下了宝贵的红色遗址遗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能落户陶家河,是一次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

从争取到项目立项,到工程设计规划,到招标,立足高标准、快推进。市、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项目所在地的陶家河乡,现场走访、调研红色遗址遗迹,听取干部和群众意见,对设计方案严格把关,几易其稿,在较短时间内拿出了优化设计方案。

总体布局为“一心、两带、三片、多点”。建设内容有战斗遗迹体验区、军民团结纪念区、长征文化展示区。三个区域通过17.3公里的长征历史步道相连接,以“国家标准、英山特色”展示长征精神。该项目建成后,以红色旅游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打造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创新区,将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又一处红色旅游新地标。

项目设计规划在优化,项目组织、资金来源、部门协作、机构成立等也在紧张进行。2022年2月21日,在英山县陶家河乡小会议室,屏幕上正在播放方案实景图,与会领导们屏息静气,全神贯注地观看着屏幕。这里正在召开的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设计规划评审和项目建设推进会。县委书记郑光文亲自主持,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海霞,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春梅,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邬曙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县委办、县政府办相关领导,县文旅局、陶家河乡主要负责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王海霞县长、张春梅副书记就革命遗址展陈设计、历史步道建设规划以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布局等工作分别提出了指导意见,部署了下步工作,要求施工方和设计方做好规划,坚持修旧如旧原则,突出陶家河乡的红色底蕴。

郑光文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程,各项工作务必要慎之又慎,各节点建设要注重突出文化内涵,突出教育功能,要明确思路,迅速推进。

2022年3月1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建设指挥部在陶家河乡挂牌成立,标志着英山园区项目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县文旅、财政等各部门抽调的近40人的7个专班人员到位。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是英山历史上首个过亿元的重大文旅项目。为此,园区建设指挥部提出要弘扬长征精神,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强担当、更快速度,建设好、运营好、管理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国家文旅项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初敏多次亲临现场调研、筹划、指导,督促项目进度和质量。

2022年3月17日,从春节喜气氛围中走出的陶家河乡,迎来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初敏来此调研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推进情况,这已是项目确定后,李初敏第二次来公园建设现场调研。早在2月18日,李初敏到英山调研公园项目启动情况时,指出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既是中央、省委、市委交给英山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历史赋予英山的光荣使命,希望英山要深刻认识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重大意义,提高政治站位。

17日上午,李初敏同志来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现场,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在了解到当地群众对项目建设工作积极支持,两个项目拆迁工作已全部完成后,李初敏同志表示:“老百姓大力支持我们,我们也要大力做好后续工作,维护好群众的合法利益,把项目建设开发利用好,反哺一方百姓。”

在调研过程中,李初敏提出3方面要求:“一是在项目开发建设利用上要统筹规划,谋定后动、谋定快动,分步实施,建成一个片区,开放利用一个片区;二是要大力整合资金,通过向上争取、自筹和专项债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三是要整合业态,深入思考,在项目建成后采取旅游、研学等多方式搞好开发利用。”

2022年4月1日,春风浩荡,阳光明媚。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历史步道项目在郁氏宗祠(原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前举行动工仪式,英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指挥部成员,陶家河乡乡村干部,中标单位湖北长安建设集团公司的建设者们欢聚一堂。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项目副指挥长邬曙东在致词中表示:“该项目总投资2.58亿元,目标定位是找准创新点、扣准差异化,建出国家风范、湖北气质、英山特色。”

项目从筹备到工程启动后,市、县主要领导经常到现场调研、推进、指导、督促。项目建设一路绿灯,如沐春风,工地建设者们备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感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关怀。

自2022年4月份正式动工以来,在全体建设者们的共同奋斗下,红二十五军长征历史步道的路基全线贯通、游客中心主体建筑、安家新屋、红军之家广场、迎宾广场、文化广场均已基本完工。

2023年1月27日(农历正月初六),在驱走新冠肺炎疫情阴霾后,这个春节过得格外喜庆和欢愉。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工地建设者们早已从节日氛围中走出来,离开温暖的家庭,来到寒冷的项目建设地,拉开新一年的建设序幕。英山县委书记郑光文最记挂的就是建设者们,他专程来到园区建设工地调研指导,并向春节期间坚守在一线的施工人员和项目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致以节日问候和新春祝福。郑书记的到来,像一股暖流,温暖着建设者们的心。

郑书记要求建设者们,要强化争先意识,形成工作合力,细化工作举措,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加快项目推进,力争如期建成投入使用。施工单位和项目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表示,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抓时间、抢进度,确保2023年10月竣工,对外开放迎客。

支持篇

走近英山分园所在地陶家河乡政府大门,大门边多了一块牌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分园建设指挥部”。大门两边的墙上,高悬着两条横幅,一条横幅上书:弘扬长征精神,建设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另一横幅上写着:举全乡之力加快项目建设,推进乡村振兴。

走过这两条鲜红的横幅前,乡直机关干部们,个个心潮澎湃。这一红色项目,能落户陶家河,让他们感觉到光荣、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对建成后的未来又无比瞳景。乡干部刘鹏感叹:“去年底听说这一项目落实了,随后,不断地有市、县领导亲临陶家河调研、规划、督办,没想到从年底到年外,这么快就付之于实施了!”

2022年3月1日,园区建设指挥部在项目实施地陶家河乡挂牌成立。揭牌仪式后,召开征迁动员大会,拉开拆迁序幕。该项目的实施,按照规划方案,必须拆迁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鄂豫皖省委会议旧址前的居民楼房,拆迁开局仗打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后续工程的实施和进度。

在拆迁动员大会上,乡党委书记徐涛要求全体乡村干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是以长征文化为资源支撑,以传承红军革命传统、弘扬长征精神为主题的国家级文化公园。每个干部要做公园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支持者,发扬长征精神,不胜不休,全力支持配合公园建设,确保项目早日建成。”

该项目需拆迁23个对象户,陶家河乡为每个拆迁户安排一名乡领导、一名国家干部、一个村、一个单位包保,动员全乡力量,力争在15天内完成拆迁任务。

面对时间短、难度大、任务重的拆迁工作,县里提出“白天加黑夜”的工作方法,并挂图作战。作战图上标注的23个拆迁对象户的入户宣传、测绘评估、签订协议、补偿结算、过渡安置、清退房屋、拆迁等7个环节,每完成一项,就插上一面小红旗,直观醒目,催人奋进。

动员会一结束,乡人大主席郁春红,就马上入户做宣传。她包保的对象户是她的亲兄弟郁盛权家,郁盛权是一名党员。面对姐姐上门做工作,郁盛权知晓拆迁政策后说:“红军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生命代价,作为一名党员为国家项目作点奉献是应该的。”

耳喧目染红军在陶家河乡的革命故事,受红色文化熏陶,郁盛权毫不含糊,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带个好头,他率先到指挥部鉴订了房屋拆迁补偿协议书。包保郁盛权家的还有塔耳岗村,鉴订协议后,村里马上安排10多名劳力,来帮忙转运家俱,瘦小的女支部书记程瑶,以身作则,忙上跳下,帮忙一起搬运家俱,脸上挂满细密的汗珠。清空房屋后,水、电等部门雷厉风行,切断水、电源,拆迁公司调来挖掘机和工人,专门负责拆除房屋,一条龙式作业,紧张有序。

包保专班晚上入户宣传和动员,大多要工作到深夜。动员会后1个星期时间,已清退房屋19户,拆迁12户。

2022年3月20日,一场带着寒气的春雨,将10几天前热闹而忙碌的街道浇了个透,拆迁工地暂时安静下来。但见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前遮挡的民房,现在只剩下一片空地,军部旧址向众人撩开了面纱,青砖黛瓦、苍桑古朴的容颜展现在众人眼前。

走在被雨水淋湿的街道上,看着已被挖掘机拆下地的房屋,干部们自豪地说:“我们发扬了长征精神,实现了陶河加速度!”拆迁工程也吸引了不少领导来陶家河参观,大家都无不惊叹,这在英山的项目拆迁史上,创造了奇迹,快!太快了!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邬曙东是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常务副指挥长,动员会召开后,他就卷起铺盖,吃住在指挥部。连续10 多天,奋战在征迁一线,半天一会商,每晚一调度,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在指挥长的带领下,指挥部测量、协调、清算等各小组成员,以及各包保干部,白天黑夜都奋战在拆迁现场,连续作战。用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正、务实作风,用红军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用“5+2”“白天+黑夜”,争分夺秒的工作方法,夜以继日,没有星期天,你追我赶,不胜不休。

陶家河村支部书记闵建新,自己也是拆迁对象户。他在忙于做别的拆迁户工作的同时,率先垂范打破工作僵局,连续奋战11 个日夜,走访涉及陶家河村的18个拆迁户,及时解决征迁户建房地基、周转安置等难点问题。

共产党员、乡城建办主任肖和平年近六旬,仍然冲在一线,干在一线,并亲自操控洒水车洒水降尘,现场指挥拆迁公司安全拆除房屋。

虽然有郁盛权、闵建新等党员干部带头,打开了拆迁工作局面,有包保干部白天连着黑夜做细致的宣传工作,但仍暗流涌动,阻力巨大。有的住户因家中开办有小超市,害怕搬家腾房有损失,包保干部就为对象户打广告、找销路、亲自搬东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打消顾虑。

有的住户嫌弃腾空房屋麻烦,包保干部们都是亲自披挂上阵,帮助对象户转运家俱。占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肖晟,在转运家俱时,一不小心,脚踩在了一枚钉子上,肖晟打完破伤风针后,又一拐一拐地战斗在拆迁工地。

有的对拆迁补偿标准不满意,有的顾虑再建房找不到好屋基。包保干部利用晚上时间,入户做思想工作,和农户交心谈心,讲明政策,说明道理,尽量满足对象户的合理要求。

包保干部的耐心、细心和关心,终于使坚冰融化。最后拆迁的两住户,包保干部上门做说服工作10多次,最后在亲情的感召下,于第11天鉴订了拆迁补偿协议后,房子被拆下地。

指挥部内挂有一幅作战图,上面标注23个拆迁对象户的入户宣传、测绘评估、签订协议、补偿结算、过渡安置、清退房屋、拆迁等7个环节,每完成一项,就插上一面小红旗。第11天,鲜亮的小红旗,红遍作战图!

布草鞋,厚墩墩;编双草鞋送红军;红军穿了布草鞋;战场杀敌更精神。拆迁工作开展以来,在陶家河的大街小巷里,红军歌谣被广泛传唱。回望89年前,牛背脊骨山上,飞机轰炸,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当地民众穿梭于弹片横飞的战场上,送粮草送弹药,支援红二十五军消灭敌人。这一场面,在陶家河乡拆迁现场,隐约可见。虽没有枪林弹雨的战场,但挖掘机械轰鸣,尘土飞扬,运渣土车辆穿梭,搬家俱的队伍奔忙,你帮我来我帮他,军民鱼水、干群一心的场景再次上演。

2022年11月26日,寒风把公园建设工地上的沙尘扬起,吹出一道雾墙。在郁氏宗祠的后山上,几位村民正在开挖和迁移坟墓。墓主人后代郁盛文顾不得寒冷,用颤抖而哆嗦的手,把一根根遗骨从泥土中清理出来。

郁氏家族历来有很浓厚的家族文化。最典型的莫过于郁氏宗祠,这座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家族祠堂,坐北朝南,总建筑面积214.7平方米,青砖黛瓦,雕梁画栋,是陶家河乡残存不多的古建筑之一。郁氏家族先辈亡故后,也大多葬于郁氏宗祠后山,家族后人们宁愿满山的坟头占了自己的耕地,也不愿惊扰自己祖先的墓茔。

郁盛文眼看着徽派建筑样式的游客接待中心拨地而起,第一期工程处于刹尾阶段,而第二期工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即将动工,心里高兴的同时,也很犹豫。要兴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按照设计图纸,郁氏宗祠后山的坟墓需要迁移,而他爷爷的坟墓就在后山,而且他家还有1.5亩茶园也要征用。

乡村干部上门宣传征迁政策,并要求他为征迁作出奉献。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表示,郁氏家族早在1934年时,就支持了红二十五军,支持了中国革命,族人们献出郁氏宗祠,让宗祠成为红二十五军军部。现在要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自己也应为公园建设发一份光和热,让好家风代代相传,这才无愧于先祖。郁盛文言行一致,他率先迁移了坟墓,让出了茶叶地。

在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当地村民的广泛支持,从房屋拆迁,到墓地迁移,从安家老屋的房产征用到建设用地征用,陶家河人民发扬了优良传统和作风,干部作奉献,群众作牺牲,每天都有感人故事上演。铁匠师傅徐自新,在20多年前购买了安家老屋的产权,并开办了铁匠铺,以此养家糊口。因公园建设需要征用安家老屋,徐自新不计个人得失,主动签订了产权征用协议书,将铁匠铺贡献给了公园,他也因此失去了生计来源。

建设篇

经过前期紧锣密鼓的筹备,建设用地用房征拆迁工作基本到位,公园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2022年4月1日,彩旗招展,礼炮齐鸣。红二十五军长征集结地历史步道项目在郁氏宗祠前举行动工仪式,正式拉开了公园建设序幕。

在动工仪式上,县委书记郑光文掷地有声,对公园下阶段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将工程质量打造成金字招牌,把公园建设成为革命老区的红色地标。

2022年9月20日,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工程接近尾声。工程监理在检查工程质量时,抽样建筑墙体的砖块,调查显示,其抗压强度离散性较大,部分墙体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整改!工程质量关系百年大计,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不合格、不达标部分迅速整改,坚决要达到质量要求。”长安建设公司项目负责人表态。随后,不合格墙体被拆除重建。

严把工程质量关,哪怕是一墙一瓦,一石一木,一沟一渠,都不马虎。2022年12月23日,雨雪天气使高山小乡陶家河变得异常寒冷。接待中心停车场的一段地下排水沟,水泥浆砌受降温影响,达不到要求强度。即使不达标准,但短期内不会发生坍塌,为了替历史负责,打造好金字招牌,施工单位返工整改,最后使质量达标。

工程建设难度也非比寻常。长征集结地历史步道全长14.9公里,主要步道要通达牛背脊骨战场遗址,长达7.4公里。这段步道要穿越重重密林,要跨过岩石峭壁,才能到达海拔1100多米的牛背脊骨山战场遗址。

在盛夏的下午,大地依然滋滋地冒着热浪。步道建设者陈俊头戴安全赗,身背50多公斤、被太阳晒得发烫的石料艰难前行,步道基础后面,留下他的一串汗渍。这里没有捷径可走,不方便机械运输,就肩扛背驮,用最原始的人力运输所需材料,每一寸步道上,都浸透了建设者们的汗水。在密林中,建设者们不仅要受到酷暑的煎熬,还要同蛇虫蚂蚁作较量,历史的步道,成为建设者们新时代的长征路。

在隆冬时节,洽逢河道改道施工,寒冷天气,成为河道施工的拦路虎。在冰冷刺骨的河道中,建设者们穿着单薄雨靴,清除积水,清理基础。水深处不能穿雨靴时,建设者们就赤脚上阵,薄冰像刀子一样,割在赤脚上,鲜血染红积水,没有人叫苦叫痛,没有人畏足前行,工程如期推进。

施工难度虽大,不能阻止建设步伐,工期虽紧,也不能拖住建设后腿。作业时间不够,挤!施工节点把握不住,抢!工程任务完不成,拼!项目施工单位加大投入力量、加快施工步伐,多点开花、多线并进,为项目建设高效快速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2月15日,突如其来的降温,使昨天的工地变成一片冻土,低洼积水区,已结上一层薄冰。低温没能阻挡住建设者们的脚步,清晨薄雾刚刚散去,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内,早已是机声隆隆,车辆穿梭,各种工程机械投入紧张的工作中。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项目,计划工期是18个月。公园项目建设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为确保在规定工期高质量完成所有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指挥部将每个大项目,细分成若干小项目,明确建设任务、完成时限、责任单位、负责人员,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完成销号。

从倒排工期安排表上可以看到,公园建设任务包括红二十五军历史步道、牛背脊骨战斗重点展示园、陶家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陶家河红色美丽村庄风貌提升、交通提升工程5大建设任务。这5大建设任务,又细分成游客中心、革命旧址修缮与布展、集结广场节点建设等21个具体项目。长征纪念公园等17个项目要求在7月1日之前完工。

园区所在地的陶家河乡党委书记徐涛介绍,在2023年2月15日前,游客中心主体及装修、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等3处革命遗址的修缮、集结广场节点、陶家河红色美丽村庄试点片区、S219陶家河集镇区道路改线路基路面土建工程等项目,已按倒排工期表要求基本完工。

当地群众的支持配合,也加快了工程进度。当年的战斗中,陶家河人民无畏生死,给红军送饭、送水、救护伤员,让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得到稳定的后勤保障。在安家老屋前,硕大的红军军旗浮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工人们在老宅搭建脚手架,修缮老屋。严家坳村60岁的居民安祥虎在自家楼房外搭建了一座遮荫亭,每天提供茶水,供工人们歇息。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园区项目施工负责人程九华说:“为按照倒排工期表要求的时间节点完成各个项目,长安建设集团、裕通路桥等各建设单位抽调挖掘机、运输车等大型机械近百台套,将工作日延长,每天上午7点至11点半,下午1点至6点,有时还要利用晚上时间加班,争分夺秒,抢抓进度,坚决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任务。”

为确保21个具体项目能够按期完成,县委、县政府高站位统揽、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强化协作配合,以强有力要素保障,充分调动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的积极性,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2023年国庆节开园。

2023年5月21日晚9时,山野里叫不出名字的昆虫躲在草丛里,低声鸣唱,似乎早已习惯了夜晚的喧嚣和嘈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现场上,灯火通明,各种机械开足马力,来往穿梭。整座山体被夷为平地,基地内的水、电、路等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已兴修到位,房屋基础也在加紧修建中。这里,在未来几个月内,6栋徽派建筑将拨地而起。项目施工负责人程九华说:“要确保工期,晚上加班已成常态。”

展望篇

“以长征精神为引领,激活各类资源要素,以‘红’感人、以‘绿’留人,全力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之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振兴的重要抓手。”陶家河乡党委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多维度展示长征精神,建成后将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又一处红色旅游新地标,乡党委政府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文旅,将红色资源转变为“红火产业”。

长征历史步道把安家新、老屋、郁氏宗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青砖黛瓦,四梁八柱,把古朴气息和红色精神隐藏其中。在这3处革命遗址周围,配套建设了停车场、凉亭等配套设施,这里将成为人们瞻仰历史遗迹,接受红色洗礼重要景点之一。“我打算将楼房改成农家乐,盼着长征公园早日建成,我们的家乡更热闹,生活更幸福!”严家坳村村民安祥意有一手厨艺,公园动工时,他就开始规划未来的产业。

陶家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盛皖展望未来时说:“我乡将紧紧围绕英山提出的‘五抓五建’战略,以实际行动奋力建设好红色文旅名乡、特色产业强乡、鄂皖边贸大乡。”

陶家河乡平均海拔650米,气候偏凉,很适合喜凉的苍术、天麻等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自然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药材强乡。坚持“做红色文章,念药材真经,建产业强镇”,按照“山上种药、山下制药、山外销药”思路,以产业强乡项目建设为着力点,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落脚点,聚焦苍术、天麻等道地药材,不断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中药材产业带建设,打造道地药材之乡,建设特色产业强乡。

传承红色基因,实现绿色崛起。秋冬季节,是发展药材生产的黄金时期,天麻、苍术、当归等主打中药材,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季节收获和栽培。抓住这一有利时期,全乡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干部进农家、下田头,规划指导药材生产,建设药材种植基地,近几年来,全乡药材连片基地面积每年发展5000亩以上。

在长岭岗村海拔1000多米的角儿尖上,入冬以来,天麻种植大户储昭友,每天都雇用十几名帮工,采挖天麻。为推广培育新品种,储昭友创办了天麻原种繁育基地。原种繁育基地加上商品麻基地面积共有100多亩,可产天麻籽5000多公斤,商品麻4万公斤,年产值突破150万元。

储昭友是众多药农中的一个。目前,全乡有80%的农户种植中药材,农户的主要收入70%来自中药材,药材产业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全乡中药材已形成三大系列(木本、草本、菌类)40多个品种。

到2022年底,陶家河乡现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22家。湖北宏图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是陶家河乡的龙头企业,该企业进军英山县经济开发区,启动了“大别山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5亿元,占地面积50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主要加工苍术、茯苓等各类中药材,生产药材颗粒剂及系列副产品,年销售收入3.2亿元以上,成为中药材产业的骨干支撑。

该乡英太寨农牧业有限公司建设了高标准苍术原种育种基地100亩。公司负责人刘振畅介绍说:“我公司繁育的苍术原种,可供2500亩苍术大田生产用种,直接降低苍术大田栽培种苗投入300万元。基地今年共吸纳200多人就近务工,其中70%为脱贫农户,人均可增加收入3000元。”

在市场主体带动下,全乡实现中药材生产村民社员化、管理规范化、种植科技化、销售网络化,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已成为全乡农民最主要经济来源。据英山县农商行统计,2021年全乡居民存款3.6亿元,人均存款达3.5万元,位居全县第一。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目前,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6万亩,产值5.5亿元。陶家河乡通过多年的努力,将一棵棵小小的药草发展成“脱贫草”“致富草”,为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分园的同时,以擦亮小镇为契机,优化改善边贸环境。在该乡集镇区域的沿河大道、长征大道、湖北大道上,红色路灯整齐地矗立两旁,黑色路面干净整洁,绿化带花红树绿,奇石点缀其间;街边店铺林立,店铺招牌样式、色调统一,交易活跃;街道旁边是清澈的河水,悠悠的水车,古朴的楼台亭榭,这是该乡擦亮小镇的街景一角。“擦亮小城镇”工程的有序推进,改变了边贸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滞后的现状。

2023年11月1日,将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英山分园的建成开园之日。时间在流逝,工期在逼近,建设在加快,让我们翘首以待,共同见证,共同分享,红色地标魅力四射,光芒万丈。

回望昨天,红色沃土血脉传承;展望明天,绿色产业生机无限。从2021年12月份项目立项,到2023年11月份建成开园,23个月,600多个日日夜夜。坐落在陶家河乡政府后山上的红二十五军纪念馆,默默地见证着公园建设工地上每天的变化。思往昔,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先烈们前仆后继,献出宝贵生命。看今朝,为了如期建成开园,为了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从领导到乡村干部,从建设者到普通百姓,一个个都为之努力,无畏牺牲,续写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