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红色革命文化略述

2023/02/21  浏览量:   作者:刘卫国  

浠水具有光荣革命传统,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近30年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浠水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形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

一、革命斗争业绩辉煌

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随着马克思主义在鄂东广泛传播,郭芬、南超人、胡铁生、杨国翰、杨瀛、张任铭、闻允之(闻允志)、江楚忠、潘悫等浠水的先进知识分子,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在董必武、陈潭秋的影响和指导下,中共浠水党小组于1926年10月秘密建立;11月,中共浠水特别支部成立,不仅取得了大革命时期党对浠水地区革命运动的领导权,而且使党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党务工作。这一时期,全县发展党支部30多个,发展党员300多人。1927年5月,中共浠水特别支部扩建为中共浠水县委,隶属中共湖北省委。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浠水人民同北洋军阀、国民党反动派、日本侵略者及其汉奸走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大革命时期,浠水的工农运动如火如荼,全县共发展工会、农会、妇协会会员9万余人,在支援北伐战争、镇压土豪劣绅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土地革命时期,浠水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的26个县之一。同时,发动群众有力支援了红十五军、红四军、红二十八军等对敌斗争,仅洗马畈一役就歼敌2000余人,有力配合了中央苏区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浠水是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是鄂东抗战前线,我党组织和领导了农抗、青抗、妇抗等群团,建立了鄂东抗日游击小组、何寨四中队、浠水便衣队、浠水独立营、县指挥部、冈西支队等地方武装,八打巴河日军“红部”,建立了面积达1200多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的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浠水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有力配合了1946年中原部队突围和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重大对敌斗争行动,为支援渡江战役,浠水县委组建了6个支前站,支援渡江船只、竹筏上千条,粮食1.4万吨、柴草2.5万吨、马料3.3万吨。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浠水人民为争自由、求解放,付出了2.46万余人生命的沉重代价。其中,牺牲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4300余人,县团级以上干部52人,县委书记5人,解放后有1079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们之中有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担任武汉各院校学生自治联合会主席,成为学生革命运动领头人的郭芬;有信仰坚定、视死如归的红十军团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有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抗日英烈”:八路军冀鲁豫军区第一(直南)军分区政治委员闻允志、新四军第六师十八旅五十四团团长朱长清;有拍案而起,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民主斗士闻一多;有孤潜虎穴、出生入死,长期从事我党地下秘密工作的徐楚光。这些革命英烈是浠水英雄儿女的杰出代表,他们在中国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革命宣传深入人心

标语口号是引领革命文化发展、发动组织群众的向导。1930年12月,红十五军攻打洗马畈反动团防,在洗马召开千人大会,搭台演讲,宣传红军的宗旨和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上千群众手执红旗,由洗马畈到羊角桥至蕲阳坪,再回到洗马畈游行12华里,沿途高呼“拥护红军”“打倒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口号,使豪劣闻之丧胆。1932年4月,东一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召开了一千多人的群众大会。秘书长范吉文作了“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农民要革命,妇女要解放”的讲演。各乡农会和村苏维埃向农民宣讲“农民要翻身,只有闹革命”的道理,并提出“打倒土劣”“打倒帝国主义”“耕者有其田”等口号,动员农民起来闹革命。

办学办刊是孕育革命文化、传播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1929年,张任铭邀集在汉浠水籍知名人士,创办“私立武昌张楚中学”。同时,还在武昌横街头创办黄鹄书店,并办有《张楚月刊》和《黄鹄月刊》,进行革命活动,探求救国之道。1937年,闻振之在巴河闻家铺缺塘角闻一多故居创办私立缺塘角小学。是年闻一多先生随清华大学迁长沙时,特绕道回乡,参观该校,并捐助课桌椅100多套及黑板、教具算盘和图书。巴河沦陷后,学校一度停办。1942年,浠水县行政委员会主席刘浩认为闻振之是闻允志的胞弟,主动到闻振之家动员其复学。从此,学校成为地下革命工作者的活动驻点,刘浩、邓凯、於保诚、马斌、徐斌、陈栋臣等常在这里召开会议,还向进步师生散发传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启迪他们参加革命。1944年春,学校建立党支部,书记由四区区长徐斌兼任,吸收学生闻立英、陈文坦为支部成员。

在建党初期,浠水旅京学生汤佩松、汤丙华等创办《浠声》刊物,旅汉学生郭芬、胡震夏、杨仿仙等创办《浠潮》杂志,在浠水籍学生中大量散发,传播革命思想,介绍外地革命形势和经验,启发青年从倾向革命到投身于革命斗争。

1932年,《浠水民报》创刊,该报曾一度改名为《浠声报》,不久又恢复原名。“九一八”事变后,该报发表题为《不惜头颅抛塞外,耻随竖子丧关东》的文章,报道了关内志士参加抗日义勇军的消息,尔后又发表《汪院长的长期抵抗》的文章。深为当时的县政府和驻军头目不满,查封该报。

1938年5月《新生周报》创刊。发行几期后因县城沦陷而停刊。1939年8月复刊,由县动员委员会负责发行。辟有《战讯》《地方新闻》《副刊》等专栏。《副刊》登载的抗日民歌,由抗联和文工团供稿。1944年2月2日,该报更名为《浠水周报》。

演讲演出是宣传革命主张、组织革命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1927年3月,湖北省农代会期间,浠黄罗三县农运研究会,在三里畈举行了三万多人参加的盛大集会,庆祝省农代会召开。集会上,省特派员徐季达、金翰高发表了演讲,演出了陈潭秋创作的《九头蛇》文明戏,并玩了龙灯、狮子和拳术,还举行了盛大的游行示威活动。1938年1月,浠水县成立了抗日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下设有总务股、组训股、宣传股、军事股等机构和文工团,文工团团长由共产党员南超人兼任。1938年8月20日,由郭沫若率领的武汉慰劳前线将士委员会慰劳代表团一行30余人,及文化界前线慰劳队钱俊瑞、沙千里、陈伯鸥等人,带药品及各种生活用品等慰劳品到达浠水,慰劳抗战将士。浠水各界群众也组织宣传队,到县内各军事驻点和军事工地慰问演出,张贴标语。浠水县内形成了军民各界一致抗日,抵御外侮的局面。

革命歌谣是启发老百姓阶级觉悟最通俗便捷的艺术形式。大革命时期,浠水县各级妇女协会号召妇女组织起来,剪掉“纠巴头”,放开“金莲脚”,使妇女人身痛苦得到解放。当时浠水流行这样一首歌谣:

“如今世界调了头,女儿放脚又剪头,终于得自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浠水县城关、团陂何寨、洗马、竹瓦等地流传着《这是红四军》《革命成功再结婚》《浠水来了李先念》《妇女放哨》《大别山区新四军》《十盼八路军》等红色革命歌曲。当地老百姓就是根据当时情景下进行创作的,尽管有的歌曲歌词简短,其意义很有影响力,唱响浠水大地,如《这是红四军》:

“睡到夜更深,门口在过兵,又不要茶水呀,又不喊百姓,只听脚步响呃,不见人做声。伢们不要怕,这是红四军,姑娘快起来呀,门前点盏灯,照在大路上呃,同志好行军。”

这首方言纯朴、真情实感,富有本土文化的红色革命歌曲,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唱至今,通过搜集、整理后被《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北卷·浠水分卷》收录。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革命战争年代,诗歌成为先烈们歌颂宣传革命,表达革命激情和坚贞不屈革命精神重要方式。

张翼南,1927年任浠水县农民协会主席,在《送诸同志下各区》一诗中写道:

张去捞鱼李砍樵,相随路过绿杨桥;

革命征途有艰险,临别殷勤话几条。

袁世英于1927年入党,因从事革命活动,曾三次被国民党逮捕入狱,1933年9月8日被害于武昌大东门。他在《绝命》诗中写道:

天地正气,成仁取义;

不受恐怖,前仆后继;

南八男儿,死当为厉。

1938年春,闻允志带领河北民军政训处部分同志到林县,组织了“太行军民抗敌联防委员会”。在《题照》一诗中写道:

复国情何急,扬鞭去太行;

暮云春树景,仍寄着戎装。

1942年,杜树华受命任鄂豫边区行政公署鄂东办事处教育科长兼陂安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同年秋,他身患重病,组织派人护送到鄂城燕矶麻羊脑云盖寺,一边养病,一边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期间,赋诗《赠鄂城云盖寺上人》:

孤鹤辽天久失群,特来穷谷访山僧;

庙高不许人常住,第一峰头见德云

徐楚光流传下来的诗作有四首:

《与友人游栖霞山》:

破碎河山乱如麻,寺僧钟鼓噪无鸦;

山风自有丹橙色,无意胜于二月花。

《赠友人》:

秦淮画舫似浮沉,誓杀匈奴不惜身;

生死存亡无足论,为家为国为人民。

《贺洪侠猎取汪伪密码》:

敌军战鼓响叮冬,信陵盗符建奇功;

伤心千载秦淮水,血泪染洒雨花红

《赠友人》:

敌强我弱感时艰,国事蜩蟾莫等闲;

死里求生风雨里,待看红日照人间。

革命文物传承运用

三、

革命文物是见证记录历史,弘扬革命精神的有效载体和方式。在县博物馆和闻一多纪念馆,收藏有各类可移动革命文物17件,其中一级革命文物7件,二级革命文物6件,三级革命文物4件。这些可移动革命文物中,有一方“1932年蕲水反日会抗日纪念碑座”,碑座相对两面刻有铭文,一面刻有“日本于九月十八日强占东三省我们要团结奋斗雪耻复仇”24字,下款“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二月二日建立 蕲水反日会”。另一面刻有“永远对日经济绝交”8个大字。虽然在日军侵占浠水期间,纪念碑遭日寇毁坏,只留下这方碑座,但它将历史重现于人们眼前,默默地诉说着浠水英雄儿女的爱国情怀;有一枚“1927年张翼南参加湖北省农民协会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纪念章”,它见证了湖北及浠水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有一封“1937年董必武写给陈致远的信”,我们从信中读出了革命先辈们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勇赴国难的家国情怀。

在全县61处各类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中,列入市、县保护单位16处。这些革命遗址遗迹包括:浠水三角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 “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革命洞”“刘伯承留影处”“三角山烈士墓”“红二十八军游击根据地纪念碑”;团陂镇“十三庙革命烈士纪念碑”;丁司垱镇孟家冲村“浠蕲边抗战指挥部”;兰溪镇盐客树村蒿子岭胡天桃烈士墓;蔡河镇高岗岭村香铺塆“阵亡九人之墓”;斗方山风景区抗日战争时期的“还我河山”和“游山不忘救国”摩崖石刻等。2013年,县人民政府立烈士纪念墓碑618座。县内有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5处。这些革命文物和纪念设施已经成为促进我县文旅融合发展,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鲜活教材,成为全县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