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老街,承载红色记忆

2023/02/10  浏览量:   作者:倪金元  

在鄂皖交界的大别山腹地,有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名曰胜利镇。镇子里有条颇具特色的老街。踏进老街,仿佛时光一下子倒流了数百年,眼前的长街曲巷、黛瓦粉墙、民居路面、店铺作坊,都仍然保留着深山老街苍朴的环境风貌,古色古香的气质依旧,风韵犹存。只有街上不时驶过的自行车、摩托车、麻木、小电动车,才把人从遥远的历史深处拽回到鲜活的现实。

老街自北至南,由店铺、作坊、祠堂、庙宇、米行等相依组成,呈一条曲折形的街道。原长约1200米,分为四甲,现存三甲,全长800余米,由一条主街和几条岔街构成。幽深迂回的巷道如秋波流转四通八达,前门临街,后门临河或依山,街面用青石板或花岗岩石板错缝铺就,宽2至3米。街房大多系石、砖、木结构,兼融徽式建筑风格的马头山墙,共壁连体,一进几重,厅堂、厨房、后院,宽敞气派、与石条彻成的天井互为映衬,通风透气,让光线泻入厅内,排水管道藏而不露,经千载春秋,从未发生过渍水堵塞。临街面以两层楼房为主,上宿下店或前店后房,一层均用板门、板壁,形成鳞次栉比的店铺。整体布局合理有致,功能齐全,且冬暖夏凉,居家宜人。由于两边的屋檐基本对称,这就把本来不太宽的街面挤成一条窄缝,抬头仰视,蓝天一线,越发映衬出老街久远深厚的质地。人行其间,让人感到一种暌违已久的温馨,一种静滥的祥和,一种超然的散淡。在这条经历了悠悠岁月的沧桑风雨老街上,你见不到步履匆匆的行人,听不到人声鼎沸的喧哗。是那样的恬静、脱俗、质朴、闲适。格调优雅,闹中取静,令人陶然而醉。

胜利老街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据史书记载,胜利镇先依次叫“金铺”、“屯兵堡”、“滕家堡”,最后改称“胜利镇”,因它地处鄂豫皖交界的要冲,雄踞大别山咽喉,扼中源、控江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胜利镇往东北十八公里,便是松子关。松子关始建于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关口地势险峻,北接长岭关,南连铜锣关,又同三省垴、青苔关、瓮门关和大别山主峰天堂寨相倚,在鄂豫皖边界上形成了一道天然防线。清代诗人张晋芝写下了《游松子关》:“千里中原此划疆,平分天堑界光黄。月明绕树无乌鹊,日落居人畏虎狼。东去淮肥环铁锁,南通云梦固金汤。泥丸塞断雄关险,隐匿长城据一方。”因松子关一带历代都发生过多次潡战,时有重兵把守,而指挥机关、预备部队、军需供应部门等大都驻扎在依山傍水,地势相对平坦,交通便利的胜利镇。军队的驻扎,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加上地处三省交界要冲,又成为山区土特产品的集散地,各地商人纷至沓来,相对优厚的自然和生产经营条件,逐渐形成了胜利老街。是时也,这里商贾云集,富甲一方。

古镇留胜迹,当年扬赤旗。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胜利镇是鄂豫皖革命斗争的策源地之一,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向前、许继慎、刘伯承、邓小平、高敬亭、吴光浩、李梯云、肖方、杜义德、皮定均、王树声、张体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红军和解放军将领都在这片红色热土上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

1926年8月18日,罗田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罗田支部在老街金凤楼成立,李梯云当选党支部书记、肖方任组织委员、林成一任宣传委员。1927年5月,成立中共罗田县委,李梯云当选县委书记,下有20个党支部、229名党员。在中共罗田县委领导下,全县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茶,在鄂东乃至全省产生了很大影响。党的一大代表、中共湖北区委员会负责人董必武、陈潭秋亲临胜利镇考察,并向全省推广这里农运的经验。大革命失败后,李梯云、肖方按照上级党组织安排,秘密转移出罗田,先后参与了黄麻、商南、六霍三大起义,尤其是领导和指挥了河南省商南起义(今属安徽金寨),成立了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李梯云任师党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肖方任副师长兼九十七团团长,后又任红三师师长、中央教导二师师长,为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31年5月李梯云在六安狮子垴地区指挥战斗中英勇牺牲。同年10月,肖方被张国涛借口“肃反”,杀害于河南光山县白雀园。徐向前元帅晚年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写道“白雀园大肃反”,是鄂豫皖根据地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页。“肖方、周维炯、姜镜堂等人,惨遭逮捕、杀害,令人痛心”。

1929年5月上旬,鄂东北将委派红十一军军长吴光浩前往河南省商南开展武装斗争工作。吴光浩带10余人化装成小商贩,前往云商南,途经罗田北部山区落梅河洗儿岭,在一家小饭店吃午饭时,一位战士不慎露出藏在腰间的手枪穗子,被坏分子的饭店老板发现。当吴光浩一行离店后,饭店老板立即向驻扎在洗儿岭的反动民团报告,民团副总金淑辉马上带50多名团丁紧追,追到脱甲岭的斗笠岩就追上了,吴光浩当即组织反抗,在他的指挥掩护下,大部分人安全脱险,而吴光浩被民团包围,又因腿部受伤,不幸被俘,敌人将吴光浩捆绑到滕家堡老街一甲街头河坪杀害,时年23岁。吴光浩,湖北黄陂人,黄埔军校3期毕业,黄麻起义领导人之一,鄂豫边红军和苏区的重要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他的不幸牺牲,是鄂豫皖红军队伍的重大损失。

1932年12月上旬,红一军军长许继慎、副军长徐向前率部进驻老街,军部设在老街一甲街邱家塘的一幢二层木楼里,发布《告滕家堡群众书》,帮助当地恢复党组织,并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十余天后,红一军向河南商城一带转移。

1936年10月中旬,红二十八军政委高敬亭率部从安徽霍山转战来到滕家堡,军部设在老街金凤楼。三天后敌25路军第95旅一个团尾追至松子关一带,高敬亭率部伏击,激战10余小时,大获全胜,歼俘敌400余人,激获了一大批枪支弹药。

1947年9月4日,刘邓大军第六纵队在政委杜义德率领下(司令员王近山因伤留在黄河以北)进驻滕家堡,迅速解放了罗北地区。纵队司令部设在老街三甲一楼两层木楼内,后勤机关设在滕家堡一带。

1948年6月20日至21日,鄂豫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张体学率部在滕家堡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师第一七一旅五一二团一个营和罗田、麻城、安徽立煌(今金寨)自卫大队共计1000余人,击毙罗田自卫大队长徐国伟,活捉麻城自卫大队长郑家贤,随后军民在老街前河坪隆重召开庆功大会。

1949年8月28日,鄂豫皖边区剿匪指挥部进驻罗北重镇滕家堡,机关和后勤人员分布在老街内,鄂豫军区司令员王树声任总指挥。经过一个多月的全力清剿,基本肃清了鄂豫皖边区的残匪16000余人,这也是鄂豫皖边区的最后的一次战事。

冬日阳光洒在老街的一座座老建筑上,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越发彰显出老街历史的厚重。如今,胜利老街已成为中宣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全国100个红色景点之一,游客长年络绎不绝,众多的红色遗址遗迹诉说着那段燃烧的烽火岁月,也滋养引导着人们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奋进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