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次大考

——罗田县全力抗击1954年特大洪灾的艰难历程

2022/07/01  浏览量:   作者:倪金元  

历史,总有一些特殊时期值得铭记。

近些年,笔者参加编撰中共罗田历史、罗田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等史书的过程中,搜集披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采访了一些年长的亲历者,获取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其中,罗田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奋起抗击1954年特大洪灾的历程,惊心动魄,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1954年的特大洪水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让全县人民欣喜的看到,罗田县的各级党组织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954年5月至7月,气候异于常年,江淮上空冷暖空气长期交错聚集,形成连续持久的降雨过程,长江流域和大别山区整个梅雨期长达60 多天,5月至7月3个月中共有12次强降雨过程,其中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6次大暴雨,强度大,范围广,形成长江汛期暴雨全盛阶段。5月至7月3个月长江中游地区累计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其中罗田县所在的大别山区局部地方雨量累计高达1800毫米以上,超过正常年景同期雨量1倍以上。集中的特大降雨量使长江流域江河水位普遍上涨,造成江汛和山洪同时发生的重大灾情。在荆江段3次分洪以后,汉口以下洪峰流量最高达到76100立方/秒,超过平时1倍多。沿江水位超过警戒线2米以上的时间长达65天。而地处大别山腹地的罗田县,多次大雨倾盆,来势凶猛,山洪暴发,百年未遇。全县河堤溃口1745处,冲毁水塘4989口,河堰全部摧毁,水涝沙压农田2.65万亩,冲毁房屋1439间,58人死亡,93 人受伤。其中,7月20日5个多小时,雨量达225厘米,平地水深1.2米。平湖老街水深3.2米,全乡冲垮房屋493间,财产一洗而空,4人死亡,21 人受伤。

在巨大的洪涝灾害袭来之时,罗田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他们迅速组织起来,动员一切人力物力,投入紧张的抗灾抢险斗争,决心战胜灾害,夺取胜利。

4月下旬,黄冈地委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向各县发出抗洪防灾的指示,要求各县早作准备。按照地委指示,罗田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刘德俊为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徐映初、副县长陈少荣为副指挥长的抗洪抢险指挥部,各区也成立了指挥分部,领导抗灾斗争。

6月7日夜,全县大雨狂泻,一直下到8日早饭时才停止。到处堤溃田淹沙压,房屋倒塌,不少人家牲畜、农具等全部被冲走,人员也有伤亡。县委书记刘德俊、县委副书记徐映初、副县长陈少荣等县委、县政府领导成员分别到区、乡组织领导抗灾。县委书记刘德俊冒雨来到古庙河乡,同干部群众一起堵溃口,加固河堤,一干就是几天,吃住都在河堤上。县委副书记徐映初深入到三里畈区抗洪救灾,日夜同干部群众守护在大河河堤上,第一个跳进河水打木桩,稳堤基,用树枝、稻草、沙袋堵溃口,两次被洪水冲出数米,幸好被群众救起。各区、乡全体干部除一人值班外,全部下到抗洪第一线,哪里有危险,干部就带头出现在哪里。有不少干部连续几天奋战在抗洪抢险中,晕倒或累倒在河堤上,群众十分感动。三里畈河段地处巴水中游,是巴水干流的主干大河,由上游的天堂河、胜利河等11条大小河流汇入,流水量大,是重点防洪河段。遭受百年未遇大暴雨后,连续20多天河水汹涌,波涛翻滚,漫过河堤,多处溃口,抢险行动异常艰难。县委副书记徐映初、副县长陈少荣带领民工2600 多人,人民解放军官兵196 人,奋力抢救,风浪高涨时,一起下水排成人墙,以身体防浪护堤。6月24日,不到4个小时就下暴雨180毫米,山洪再次暴发,洪峰更大,全堤3670人日夜奋战,用人挑、车推运土,运沙袋,加固堤身;用竹、树、木材挡浪,做到人在堤在,安全挡住了洪峰,把损失减低到最低限度。

在特大灾害面前,罗田县在奋力抗灾的同时,抓紧安排受灾群众的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县委要求,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一安排,分战线,落实专人负责,切实做好救灾的各项具体工作。在这方面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迅速及时地开展抢救、转移、安置工作,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洪灾中,全县及时转移受灾群众2768 人和 800 多头耕牛。在经过一个多月时间,洪水退落后,又将外迁灾民转移回来,帮助安置,开展生产。二是及时发放救济款、物资和贷款,保证粮食供应。在灾后异常困难的时候,政府开展了救济和扶持,先后共发放给灾民救助费 8.6万元、建房补助费 7.2万元、棉衣 11.3万件、棉被 986 床、粮食救济款 26.8万元,还发放了 48.99 万元贷款,组织灾区恢复发展生产。在水灾发生后,灾民粮食断缺时,人民政府安排公粮预借,随后又迅速调运粮食,保证灾区粮食供应。救灾钱物的及时发放,安定了灾区群众的情绪,使他们恢复了发展生产,战胜灾害的勇气和信心。三是组织互助合作,开展生产自救。在几年来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实践中,干部群众对互助合作有利于战胜各种困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灾后各地加强了对互助合作的组织领导,互助合作组织在灾区普遍发展,组织面由原来的 50%增加到70%。在互助组与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下,灾区掀起了恢复生产的高潮。10 月下旬统计,全县洪水退出的 8.6万亩耕地,有 2.7万亩种上了各种农作物,为当年度荒和来年生产打下了基础。四是各部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战胜灾害。县委动员和组织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分别从物资供应、流通贸易、金融贷款、卫生防疫等方面为灾区度荒生产做好服务,保证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正常运转。五是发动群众找自救门路,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打柴、种茯苓、烧石灰、烧木炭、做斗笠、剜木瓢、河鱼、抓泥鳅、捉鳖等。六是政府贷款 63.6 万元,全县群众自筹资金18.57万元,修复河堤287段,146公里,修整沟渠1203处。

罗田县各级党组织在领导人民群众在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斗争中,决策果断正确,措施精准得力,在当时抗灾能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终于取得了抗灾的胜利,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

编辑:张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