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革命历史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概述

2021/11/25  浏览量:     

  黄冈市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源地,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在夺取革命胜利、创建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走过了很不寻常的历程。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诞生的半个世纪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的近30年中,黄冈人民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创造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黄冈人民的革命斗争同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终始,近30年中,红旗不倒,火种不断,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党的创立时期(1919年5月——1923年6月)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黄冈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在党的创立时期,黄冈的革命活动就十分引人注目,一批先进分子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的成为党的重要创始人。1920年秋天,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最初的7名中共党员中有5名是黄冈人。他们是: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张国恩、赵子健。其中董必武、张国恩、赵子健是黄安县(今红安县)人,陈潭秋和包惠僧是黄冈县(今已析置为黄冈市黄州区和团风县)人。包惠僧任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负责人。

  1921年7月16日至21日,由参加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恽代英、林育南等人组织的利群书社的20多名成员在黄冈县八斗湾浚新小学开会,他们效法俄国“波尔什维克”的做法,决定组织新式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式的党,并提议把要组织的团体叫做“波社”(波尔什维克)。大会最后通过决议,成立“波歇维”式的组织,定名为“共存社”。其宗旨是:“以积极切实的预备,企图阶级斗争、劳动政治的实现,以达到圆满的人类共存的目的。”共存社的宗旨,公开宣布拥护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手段改造社会,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共存社的成员大部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派出董必武、陈潭秋作为代表出席会议;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因事不能出席会议,特派他信任的包惠僧代表他参加党的一大。这样,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名代表中,有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3人是黄冈人。

  1922年春,担任中共武汉区委执行委员会负责人的陈潭秋回到他的家乡黄冈县陈策楼村开展建党活动,他先后介绍在陈策楼聚星学校和杨鹰岭青黎学校教书的共存社成员萧人鹄、胡亮寅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成立了中共陈策楼党小组,萧人鹄任负责人。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时,全国共有党员195人,而此时黄冈有党员十几人。他们是:董必武、张国恩、赵子健、董贤钰、陈潭秋、包惠僧、刘子通、萧人鹄、胡亮寅、林育英(张浩)、罗四维、王幼安、陈卫东、张其雄、万里。黄冈的这一批早期中共党员都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不少人为革命牺牲了生命,其中,董必武、陈潭秋、林育南、林育英都是著名的职业革命家。

  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黄冈的中共党员陈潭秋、林育南、林育英等是这次大罢工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大罢工失败后,陈潭秋、林育英被党组织派往安源等地继续开展工人运动。

  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大革命时期,黄冈的革命斗争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共合作形势下,在共产党员人数有较大发展的基础上,各县都建立了县级党组织;二是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中,黄冈县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造成了农村革命的新形势。黄冈县自1922年春天诞生第一个党小组后,党的组织发展很快。1924年初,在武昌徐家棚工人子弟学校任教的共产党员陈学渭受中共武昌地方委员会负责人派遣回到黄冈,在陈策楼聚星学校以教书作掩护,秘密发展党员。这年6月,陈潭秋在担任中共武昌地方委员委员长后,回到黄冈家乡指导建党工作。8月,陈策楼建立了中共黄冈支部,陈学渭任书记。到1925年3月,陈学渭根据武汉地委的指示,在中共黄冈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黄冈特别支部。1926年10月,北伐军进入黄冈后,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湖北区委作出决定,将中共黄冈特别支部改建为中共黄冈地方执行委员会,由陈学渭任书记。1927年5月,根据党的五大决议精神,中共黄冈地委改建为中共黄冈县委,书记陈学渭,下设农运、工运、民运、军事、青年、妇女等工作机构,隶属中共湖北省委,下辖16个区委,有党员643人,是当时湖北全省党员人数最多的县。黄安、麻城两县党组织最初都是由在武汉读书学生中的党员建立起来的,这是由湖北省党组织负责人董必武提议,中共武汉区委经研究后决定的。黄梅县的党组织是1924年8月建立的,起初隶属华东地区党组织,到1925年3月改属武汉地委。到1927年5月,根据党的五大大决议精神,黄梅、黄安两县的中共地方执行委员会均改称为县委员会,罗田、麻城、蕲水(今浠水)、蕲春4县都成立党的县委员会,广济(今武穴市)县成立党的特别支部,英山县当时隶属安徽省,也有党的活动。到1927年5月,黄冈各县共有中共党员1356人。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因之农民运动开展的情况就成了一个地方革命程度的标志。1924年——1925年当大革命的洪流从城市逐渐推向农村时,黄冈很快形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的巨大浪潮。一是县级农民协会组织很早建立起来。1925年12月湖北省成立农民协会时,全省只有5个县建立了农民协会,其中黄冈有3个县(黄梅、黄安、黄冈)。二是农民协会会员人数众多,很多农民加入农民协会。黄梅县1926年有农协会员10万人,黄冈县则达到24万人,到1927年5月,黄冈8县都建立了县级农民协会,共有会员60.9万人,占全省22.6%。三是在党领导下,农民协会对乡村的地主豪绅开展了斗争。如黄安县成立了审判土豪劣绅委员会,对全县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进行审判。黄冈各县农民协会组织在开展斗争的过程中,为了保卫胜利成果,还建立了武装组织,同地主豪绅的反动武装展开斗争,使黄冈各县党组织初步掌握和积累了武装斗争的一些经验。

  大革命时期黄冈各地党组织的普遍建立和发展与农民运动的深入开展,为土地革命时期开展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决定拿起枪杆子开展武装斗争,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黄冈各县党组织领导人民不顾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和疯狂屠杀,迅速拿起枪杆子开展武装斗争。在中共黄麻特委领导下,紧接着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1927年11月13日爆发了有3万多农民参加的黄麻起义,攻克黄安县城,建立了工农革命政权和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使黄冈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敌人的进攻与镇压下,黄麻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的武装力量转移到了农村,在鄂东北的柴山保地区开始了武装割据创建农村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为后来创建鄂豫皖苏区起到了发端和奠定的作用。在黄麻起义之后,黄冈各地还爆发了黄(梅)广(济)秋收暴动、黄冈回龙山暴动、蕲春的蕲北暴动、英山三·二暴动等。在黄麻起义和鄂东北柴山保革命根据地的影响和推动下,1929年5月和11月豫东南和皖西分别爆发了商(城)南起义和六(安)霍(山)起义,这两处起义分别建立了豫东南和皖西革命根据地。193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大别山地区的三块根据地统一成为鄂豫皖特别区,这就是后来影响深远的鄂豫皖苏区。这期间在黄冈各地先后组建和诞生了红一军、红十五军、红四军等多支红军队伍。1931年11月7日在黄安县七里坪成立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红四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武装之一。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胜利地进行了黄安战役、商(城)潢(川)战役、潢(川)光(山)战役和苏家埠战役,黄安战役中一次歼敌一个整师15000人,生俘敌师长。鄂豫皖苏区全盛时期面积达到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50万,建立了包括黄冈全境在内的26个县的革命政权,红军主力部队的两个军6个师,总兵力45000人,地方赤卫队员10万以上,成为仅次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1932年四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苏区向西转移;两年后的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也奉中央命令长征北上。两支主力红军撤离后,国民党采用军事等各种手段,对黄冈各地进行了长时间的“清剿”,妄图将革命力量消灭干净。但这里的红军和人民没有屈服,留在根据地的红二十八军依靠人民的支援,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仅生存下来,还打了一系列胜仗。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红二十八军仍是一支建制完整装备优良的革命军队,创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奇迹。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抗日战争时期,黄冈是党领导创建的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冈的抗日武装力量成为新四军第五师的一部分。抗战初期,红二十八军经过改编,组成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华东敌后抗战。一部分留守部队后来组成鄂豫边区抗日游击支队,发展成为新四军五师的力量。

  抗战初期,在董必武和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导和帮助下,方毅、刘西尧、桂林栖等人到黄冈开展工作,使黄冈各地党组织迅速恢复和重建。在日军占领武汉,黄冈成为沦陷区后,黄冈各地党组织抓紧时机组建抗日武装力量,开展抗日游击斗争。1938年10月中共黄冈县委领导建立了鄂东抗日游击独立第五大队,到1939年6月五大队发展为11个中队,1300余人,张体学任大队长。在五大队成立同时,以新四军四支队黄安七里坪留守处警卫排为基础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游击第六大队也宣告成立,罗厚福任大队长,熊作芳任政治委员。这两支抗日武装力量成为鄂东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本力量。

  黄冈的抗日战争,还应特别提到漆先庭组织抗日汉留会所作出的贡献。漆先庭是黄冈贾庙的贫苦农民,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过区委委员,1931年参加红军,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时,他因负伤从河南商城辗转回到家乡,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担任黄冈中心县委委员。为了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黄冈党组织采取“旧瓶装新酒”的策略,派遣漆先庭利用个人名义去组织抗日汉留会,使这个原来带有封建帮会性质的社会组织改造成为抗日群众团体。由于漆先庭在民众中的广泛联系和威望,这个组织迅速发展到鄂东数县以及鄂南的沿江部分地区,到1939年底,共吸收了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士绅和流派无产者等各阶层的会员共10万多人,成为共产党号召群众的有力组织。抗日汉留会利用广泛的社会联系,号召各阶层为抗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仅动员了大批民众参军参战,还为党的抗日武装提供了大批经费,五大队在国民党断绝给养后,汉留会募集的资金给了很大支持。有一段时间,黄冈抗日汉留会还将募集的资金远涉千里送到新四军军部。1964年原新四军军长陈毅元帅来黄冈见到漆先庭时,特别提到当年给新四军军部多次送去资金的事情。陈毅元帅对黄冈人民的大力支援表示深切的感谢。

  抗日战争后期,八路军南下支队由一二○师三五九旅4000余人组成,在王震司令员、王首道政委的率领下于1945年年初到达黄冈渡江南进,在路过黄冈以及渡江过程中,得到了黄冈抗日军民的大力支援。1988年11月原南下支队副政委、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重访黄冈时,回忆当年南下的战斗历程,还向沿途各地党政军负责人不断称赞和感谢黄冈人民为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实施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首先把包括黄冈在内的中原解放区作为围歼目标。他们在对中原解放区实施了长达10个月的军事包围后,于1946年6月26日拂晓开始向中原军区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中原军区各部队分路突围,黄冈由此成为解放战争初期的重要战场之一。中原军区所属的鄂东独立第二旅突出重围,进至鄂皖交界地区,正准备继续东进前往华东解放区时,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留在大别山坚持游击斗争。他们面对十倍于己的强敌,英勇顽强地同国民党周旋达半年之久,牵制了敌人大量兵力,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全国其他解放区战场的作战。全国的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以劣势的装备和兵力,坚持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在解放区军民抗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战争进行了一年之后,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1947年6月中共中央军委根据整个战局的发展情况,针对蒋介石的战略方针和国民党军队在南线不利的态势,决定由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挺进中原,加快全国解放的进程。1947年8月下旬,刘邓大军突破重重封锁,进入大别山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使黄冈的革命斗争出现了新的局面。刘邓大军各纵队在大别山区分路展开,胜利地进行了高山铺大捷等一系列战斗,解放了黄冈大片土地,长江左岸300余里,相继建立了方圆数百公里、人口1200多万的鄂豫、皖西两个解放区。在军队的支持和帮助下,黄冈各级党组织和革命政权很快恢复和建立,地方武装力量迅速壮大,依靠和发动群众,反击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围剿”,开展了土地改革和剿匪斗争,组织和发动群众拥军支前、参军参战,发挥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黄冈不仅拖住了国民党的巨大兵力,为争取全国战局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援作用,而且为“百万雄师过大江”、彻底摧毁国民党政权创建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大别山解放区的建立与坚持,是黄冈历史上辉煌而壮观的一页。